2025
十年皖藏情
医路格桑花
纪念安徽医疗援藏十周年
编者按:十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当江淮暖流遇上高原风雪,便化作了医者仁心的最美诠释。2015年至今,300余位安徽医者接力奔赴山南,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用精湛医术浇灌生命之花,用无私大爱书写皖藏情深。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希望的种子;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健康守护,更是永恒的情谊。在安徽医疗援藏十周年这个特殊时刻,我们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用文字和影像,共同铭记那些值得被传颂的温暖瞬间。
今天我们推送的是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皖藏情暖雪域:白衣执甲护童心光明》。
当海拔4600米的哲古草原还笼罩在晨雾中,安徽援藏医疗队的白色身影已经在当地中小学里忙碌起来。这趟为期半个月的医疗援助,他们要深入乃东区和错那、措美、浪卡子三县(市),为藏区孩子织就一张“视力防护网”——不仅是系统性视力筛查,更要把近视防控的种子播散在雪域高原,让他们能一直有双明亮的眼睛看世界。
此次医疗援助,大家需要面对的不仅是高强度工作,还有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干燥、失眠等问题,这让筛查工作不仅仅是技术的付出,更是巨大的体能消耗。大多数队员都是头一回踏上高原,稀薄的空气还没让他们完全适应,经过短期休整,工作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白天,草原上的紫外线特别强,人都快睁不开眼,可检影的检查又必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很多人在这种封闭的“小黑屋”待上一会就感觉不适。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王娜医生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一边吸着氧气,一边仔细调试设备进行精细检查,连喝水都得算好时间,她说:“我多喝一口水,排队的孩子就得等更久。”该院眼科史春生主任做眼底检查更是考验耐力,为了不因为呼吸影响到孩子,每次凑近检查时,他都得悄悄憋气。在平原上很平常的动作,到了高原,却让他脸涨得通红,缺氧带来的眩晕感一阵一阵往上涌。他只是扶一下眼镜,缓两秒,又俯身继续帮孩子们检查。
筛查的时候,队员们的心都揪得紧紧的。常年的强紫外线照射,孩子们的视力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得多。除了常见的近视,很多孩子还有眼疾。有的弱视没被发现,有的有隐性斜视,甚至还有人得了圆锥角膜、眼底病变。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捏着衣角说:“老师写的字像小蚂蚁,我还以为是风把字吹模糊了。”看到这样的场景,队员们更着急了。遇到复杂的病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家长“赶紧去市区医院”,想着“早一天干预,孩子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他们总说,每一副要送出去的眼镜,都能让孩子看得更清楚;每一次耐心的指导,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就像把蒙尘的窗户擦干净,让孩子们能看清蓝天白云和雪山雄鹰,看清课本上的字,看清自己的梦想。
这趟山南筛查之行,是安徽医疗援藏工作的一小部分,也是安徽医疗援藏的一个缩影。在眼科诊室里,“师带徒”的温暖故事也一直在上演。援藏期间,该院石磊副院长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做眼科手术。从一开始递器械当助手,到后来能自己做简单操作,再到现在可以独立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徒弟们的成长,都离不开师徒之间的默契和努力。有位藏区医生在日记里写:“石老师常说,手术刀拿在手里,就是握住了一条命。她教我缝合的每一针,都在教我怎么当一个好医生。现在,她教我的技术已经在我心里扎了根,我要让它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给乡亲们遮风挡雨。”
这些年,这支医疗队的脚印已经遍布山南的各个角落。他们给近2万名学生建立了屈光档案,送出去近1万副免费近视眼镜,把光明装进了孩子们的书包,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着雪域学子的光明未来;他们帮助受援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大幅提升了当地的诊疗水平;他们深入牧区、乡镇开展巡回医疗和义诊,惠及群众数十万人次,将健康关怀直接送到牧民家门口。许多曾经的危重患者得到救治,重获劳动能力,家庭也因此摆脱贫困。这些实实在在的医疗成果,如同格桑花一样,盛开在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皖藏情深最生动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