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陈娴 记者 陆芳
9月28日,2025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发展大会在安徽省祁门县举办。大会聚焦“探寻旅游消费密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来自学界、旅游业界的专家学者及来自长三角各地文旅部门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长三角旅游业未来发展路径。此次大会还正式发布了“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消费体验品质目的地”八大类荣誉榜单,共有60家单位入选。
与会嘉宾围绕多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包括:如何探索多元路径促进文旅产品焕新升级,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文旅产业,为旅游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实支撑;如何围绕游客的体验需求,以更高的服务品质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丰富旅游业态和内涵,充实旅游业的里子,让地方旅游业既能吸引来游客更能留得住游客;如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增加消费机会,将“流量”转化成“留量”等,以期推动长三角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兼自驾房车露营地专委会主任刘春景表示,国家政策精准契合了当前旅游消费市场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的结构性变化。以“慢下来”为核心的旅行方式,正不断拓展出更丰富、更具沉浸感的消费场景,成为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的重要推动力。这一转型也反映出游客对旅游品质、文化内涵与情感连接日益增强的重视。
刘春景说,在“双循环”和一体化战略赋能下,区域文旅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沪苏浙皖在文旅领域的协同合作也日趋紧密,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新活力和发展新动能。高铁“同城效应”持续拓展消费半径,智能科技深度赋能出行决策,沉浸式体验推动旅游方式从“被动观光”转向“主动共创”……这些新趋势既带来新机遇,也呼唤新作为。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赵芝明在致辞中指出,“慢生活”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它正成为一种被广泛追寻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它呼唤的,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沉浸体验;不是匆忙打卡,而是心灵栖居。这种对旅行深度和品质的追求,恰恰与长三角地区精致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宜居的环境禀赋高度契合。发展慢生活旅游,正是我们回应消费升级、推动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发展”的关键路径。
如何让“慢下来”真正创造消费新动能、激发产业新活力?赵芝明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以“深度体验”为核心,打造有记忆度的慢生活产品;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延伸慢生活消费链条;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石,确保慢生活旅游的长久活力。
如何让“慢生活”旅游既保持原汁原味的从容,又拥有现代服务的品质?中国旅游协会智慧旅游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海波指出,“慢生活”旅游不等于“慢服务”,智慧化是破局的关键。智慧化并非“慢生活”的对立面,而是重要的赋能工具,既能助力游客获得便捷、舒适且富有深度的个性化体验,也能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精细化、高效化和可持续的运营管理,从而在保持从容底蕴的同时,提升“慢生活”旅游的品质与内涵。
作为全国经济活跃度高、开放水平领先、创新能力突出的区域,长三角地区正迎来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机遇。近年来,长三角多地积极顺应市场趋势,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研学旅行、房车旅游、城市漫步、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持续涌现,为“慢生活”旅游模式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逐步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大会现场,知名文旅专家王志凯、徐立新、朱跃武还分别围绕“文旅提质服务消费激发经济增长”、“文体旅融合下的心理疗愈”、“运营思维应对旅游消费的快速变化”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为长三角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视角与路径参考。
围绕“文体旅融合下的心理疗愈”这一命题,资深旅游策划、营销专家徐立新指出,“疗愈”已成为触动现代游客情绪价值的核心密码。他强调,当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情绪价值,旅游不再只是观光,更是一场心灵疗愈的旅程。他从文体旅的实践案例出发,系统梳理出自然疗愈、艺术疗愈、运动疗愈、文化疗愈与康养疗愈五大方向,指出这些趋势正共同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为现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
乡村旅游策划、规划、运营专家朱跃武则聚焦“运营思维”,探讨如何应对旅游消费市场的快速变化。他指出,乡村旅游要破局“快变”市场,须将运营思维贯穿项目策划、规划、建设、营销等环节。朱跃武结合实例解析当前旅游消费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发展策略,为行业适应新消费需求提供了实用参考。
在案例分享环节,江苏省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昆山旅游度假区(锦溪镇)等单位代表介绍了其在文旅融合、服务提升与体验优化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大会正式发布了“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消费体验品质目的地”公益推选活动结果,涵盖八大类荣誉榜单,共60家单位入选(具体名单附后)。这一推选不仅是对各地旅游优质体验的肯定,更清晰映射出当前旅游市场从“赶行程”到“重感受”的转变趋势。
作为主办地,祁门县凭借显著的文旅融合发展成效,获选“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消费体验品质研学基地”,其境内的舟上安乡民宿也获得“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消费体验品质度假酒店(民宿)”称号。
祁门地处皖南青山绿水间,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更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红茶之乡”。近年来,祁门县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亮点项目,为长三角地区“慢生活”旅游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本。
提及祁门,许多人会先想起一杯醇厚的祁门红茶,作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从1875年诞生至今,以独特的“祁门香”征服世界。但祁门的魅力,远不止于一杯茶。祁门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是安徽向南开放的“门户”,更是徽州文化与生态山水交融共生的“秘境”。
在这里,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 88.64%,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2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华东动植物基因库”。在这里,徽派古建星罗棋布,渚口古村的“一府六县”、历口的明清廊桥、新安源的古茶号,每一处都镌刻着徽州的千年记忆。在这里,茶道、傩舞、徽州目连戏等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烟火气里满是文化的温度。可以说,祁门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慢”的基因——慢品一杯红茶,慢赏一山秀水,慢读一段古村故事,正是祁门最本真的生活模样。
据介绍,近年来,祁门围绕长三角文旅消费新需求,正全力推进“茶旅融合、生态康养、文化体验、户外运动”四大板块建设。在红茶小镇,打造集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沉浸式茶旅体验区;在牯牛降周边,布局森林疗愈基地、星空露营地,让游客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在古村落里,活化利用闲置老宅,打造兼具徽州韵味与现代舒适的民宿集群。祁门的“慢”,是能让人卸下疲惫、找回内心宁静的“慢”,是与长三角快节奏发展形成互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慢”——这既是祁门的发展底气,更是祁门参与长三角文旅一体化的独特优势。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