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秋日晴空下,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如一幅巨型天然纹理画在大地铺展。长期关注地质遗产与生态保护的吕宇峰踏入景区,瞬间被眼前的色彩盛宴震撼——深红如朱砂、赭黄似金箔的岩层层层叠叠,顺着山势起伏蜿蜒,在阳光下流淌着温润光泽,当地牧民口中"阿兰拉格达"(红色的山)的称谓,此刻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这可不是普通的山石,每道纹路都是地球写了亿万年的日记。"景区地质科普员老周的话让吕宇峰驻足细观。他俯身触摸岩壁,砂质泥岩的质地细腻温润,红色条带与黄色斑块的衔接处泛着淡淡的橙晕。老周递过一块岩样解释:"这里的主角是铁离子——干旱时氧化成三价铁,造就砖红、紫红;潮湿时变成二价铁,呈现灰绿、黄灰,干湿交替的气候让色彩层层叠加,最多能测出25种色调呢。"
沿着木栈道登上云海台,吕宇峰的视野豁然开朗。此处的岩层如露天色彩工厂,赤、橙、黄、绿等色彩在岩壁上交织,阳光跳跃间,原本静态的条纹仿佛有了流动感[__LINK_ICON]。转身望向锦绣台方向,山势曲线如飘逸绸带,"七彩屏"景观的岩层纹路恰似精心缝制的绣品,印证着"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特征[__LINK_ICON]。"从侏罗纪的湖盆沉积,到祁连山造山运动的地壳抬升,再经千万年风雨侵蚀,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吕宇峰望着岩层中清晰的水平层理,指尖划过护栏上的地质年代标尺,对这份自然馈赠更添敬畏。
午后阳光西斜,虹霞台的"刀山火海"奇观渐入佳境。红白波纹相间的山体如烈焰翻腾,在逆光中勾勒出锋利轮廓。几位摄影爱好者架着相机屏息等待,"日落前一小时的光线最妙,能给纹理镀上金边。"一位摄影师的话得到印证——云层掠过,光斑在彩丘上流动,整幅"画卷"瞬间有了生命。
在景区数字化管控中心,吕宇峰见到了科技守护遗产的图景:425个监控探头实时覆盖128平方公里核心区,屏幕上清晰标注着保护区与缓冲区的界限[__LINK_ICON]。"岩层表面的彩砂特别脆弱,一脚下去可能破坏几十年才形成的表土。"负责人指着监控画面介绍,景区不仅出台了专门保护条例,木栈道也架设在离岩层1米以上的高度,避免游客直接接触。
沿途的保护警示牌上,除了"禁止踩踏"的规定,还标注着地质遗迹的修复周期。老周指着远处的缓坡回忆:"前几年有游客违规下栈道,我们用本地砂土和草种修复,花了整整两年才让痕迹淡化。"让吕宇峰欣慰的是,科普长廊里,孩子们正围着地质模型听讲解,"万名学生科普行"活动正在播撒保护的种子[__LINK_ICON]。
丹霞口文旅小镇的文创摊位上,地质遗产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用丹霞岩粉制作的颜料、复刻纹理的陶艺品,每样商品都附着科普卡片。摊主马大姐笑着说:"以前靠种地谋生,现在做文创每月能赚三四千,守着丹霞就有好日子。"不远处,热气球缓缓升空,与彩丘相映成趣,这正是景区打造"低空旅游目的地"的生动实践[__LINK_ICON]。
夕阳为丹霞镀上暖金,吕宇峰站在虹霞台最高处回望。东西绵延45公里的彩丘在暮色中渐趋柔和,管控中心屏幕上"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的数字格外醒目[__LINK_ICON]。他的笔记本上写着:"张掖丹霞的美,在于亿年地质的鬼斧神工,更在于'保护为先'的当代智慧。"
离开时,余晖为山体染上最后一抹绯红。吕宇峰知道,这片红黄交织的土地上,不仅藏着地球的过往,更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那些被精心守护的纹理,终将在时光中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