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环湖赛道上,骑行爱好者们迎着微风前行,湛蓝的湖水与金色的油菜花田在两侧铺展开来;西藏纳木错的湖畔,徒步者们沿着湖边栈道缓慢行进,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峰倒映在湖水中;云南香格里拉的草原上,牧民与游客一起策马奔腾,马蹄声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 —— 这些 “体育 + 高原生态旅游” 的场景,正让高原不再只是 “遥远的风景”,而是成为体验特色运动、感受自然之美的独特目的地。如今,体育在高原生态旅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开发适配高原环境的体育项目、践行生态保护理念、融合地域文化,让游客在运动中亲近高原、守护高原,推动高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高原特色体育项目开发,打造 “独一无二” 的运动体验。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高海拔、低氧、壮阔自然景观),为体育项目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开展场景,无论是骑行、徒步、登山,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都能让游客获得在平原地区难以体验的运动感受。在骑行领域,“高原环湖骑行” 成为经典项目:青海湖环湖骑行路线全程 360 公里,沿途经过草原、沙漠、湖畔等多样地貌,游客可根据自身体力选择不同路段,在骑行中欣赏青海湖的四季风光 —— 春季看候鸟归来,夏季赏油菜花海,秋季观湖面候鸟,冬季览冰封湖面;西藏羊卓雍错环湖骑行则以 “高海拔、高景观” 为特色,骑行途中可近距离感受雪山与湖泊相映的壮美景色。在徒步领域,“高原徒步探险” 吸引着众多户外爱好者:西藏墨脱徒步路线穿越热带雨林与雪山峡谷,让游客在徒步中体验 “一天经四季” 的奇妙感受;云南梅里雪山雨崩徒步路线,途经原始森林、冰川遗迹,终点抵达梅里雪山神女峰脚下,成为徒步者心中的 “朝圣之路”。此外,高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旅游亮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 “那达慕大会”,游客可参与摔跤、赛马、射箭等项目,感受蒙古族的豪迈;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 “弦子舞健身课”,游客跟着藏族同胞学习弦子舞,在欢快的节奏中锻炼身体、体验民族文化。“在青海湖骑行时,虽然因为高海拔有些缺氧,但看到湖水与蓝天连在一起的景色,感觉所有的疲惫都值得了,这种体验在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 骑行爱好者李先生说。高原特色体育项目,让运动不再只是 “锻炼身体”,而是与高原风光、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独特体验。
体育活动践行高原生态保护,实现 “运动与守护” 共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生态保护成为核心原则,通过 “无痕运动”“生态科普”“反哺生态” 等方式,让体育活动成为守护高原生态的力量。在活动组织中,“无痕运动” 成为基本要求:所有高原体育活动都严格限制参与人数,避免大规模人群对生态造成压力;要求参与者 “带走所有垃圾、不采摘植物、不干扰野生动物”,部分活动还会配备专业环保向导,沿途清理历史遗留垃圾。青海湖环湖骑行活动中,主办方在沿途设置 “环保补给站”,为骑行者提供可降解餐具与饮用水,同时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西藏纳木错徒步活动中,严禁游客偏离指定路线,防止踩踏草原植被。在生态科普方面,体育活动融入环保知识讲解:向导在活动中介绍高原特有动植物(如藏羚羊、青海湖裸鲤、高寒草甸植物)的生存现状,讲解高海拔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让参与者在运动中增强环保意识。部分活动还会组织 “生态保护实践”:云南香格里拉的草原徒步活动,参与者在徒步终点种植适宜高原生长的树苗;青海三江源的骑行活动,将部分报名费捐赠给当地生态保护组织,用于高原生态修复。“参加纳木错徒步时,向导告诉我们每一株高原小草的生长都需要好几年,我们都特别小心,生怕踩到它们。现在我每次去户外,都会主动带走垃圾,希望能为保护生态出份力。” 参与者张女士说。体育与高原生态保护的结合,让运动成为 “守护高原的方式”,实现了体育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共生。
“体育 + 高原” 文旅融合创新,延伸 “运动体验” 价值链。高原体育活动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 “运动 + 住宿 + 餐饮 + 文创” 的完整消费链,同时促进了高原特色文化的传播。在 “运动 + 特色住宿” 方面,高原地区推出适配体育活动的住宿产品:青海湖周边的 “骑行主题民宿”,提供自行车维修、骑行装备存放服务,民宿装饰融入骑行元素;西藏林芝的 “徒步驿站”,建在徒步路线沿途,提供热水、餐饮与简单医疗服务,驿站建筑采用当地传统风格,让游客感受藏族民居特色。在 “运动 + 民族文化” 方面,体育活动与高原民族习俗深度结合:内蒙古草原的 “骑马研学之旅”,游客在学习骑马的同时,还能体验蒙古族的挤牛奶、制作奶食、搭建蒙古包等活动;云南迪庆的 “藏族健身文化体验营”,游客学习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押加、抱石头),晚上参与篝火晚会,欣赏藏族歌舞表演。在 “运动 + 文创产品” 方面,高原地区开发体育主题文创:青海湖骑行推出 “环湖纪念奖牌”“骑行路线地图丝巾”;西藏徒步推出 “高原徒步纪念徽章”“手绘高原动植物运动水壶”,这些文创产品既具有纪念意义,又传播了高原文化与体育精神。“体育 + 高原” 文旅融合,让游客的体验从 “单一运动” 延伸到 “文化沉浸”,同时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发展,为高原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据统计,2024 年我国高原地区 “体育 + 文旅” 相关收入超 300 亿元,带动了大量高原居民增收。“我们家以前靠放牧为生,现在开了骑行主题民宿,每年夏天都特别忙,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青海湖周边村民说。
高原体育专业保障体系构建,筑牢 “安全运动” 防线。高原高海拔、低氧、温差大的环境,对参与者的身体条件与活动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的专业保障体系是高原体育活动安全开展的关键。在人员保障方面,所有高原体育活动都配备专业团队:包括熟悉高原环境的向导、具备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了解当地文化的翻译(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向导需具备高原户外领队资质,能根据参与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活动节奏;医护人员携带适应高原环境的急救药品与设备(如氧气瓶、血压计、高原反应治疗药物),随时监测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应对高原反应、外伤等突发情况。在装备保障方面,主办方提供适配高原环境的体育装备:为骑行者提供适合高海拔的变速自行车与防风保暖骑行服;为徒步者提供防滑登山鞋、防晒帽、高倍防晒霜等;部分活动还会提供便携式氧气瓶,确保参与者在缺氧时能及时补充氧气。在应急预案方面,主办方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与当地医院、救援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快速开展救援;针对高原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如暴风雪、冰雹),设置应急避难所,确保参与者安全。“第一次去高原骑行时,我担心会有高原反应,没想到主办方不仅提供了氧气瓶,还有医护人员全程跟随,中间我有点头晕,医护人员马上帮我处理,让我特别安心。” 参与者王先生说。专业保障体系的构建,让高原体育活动既 “有特色” 又 “安全可控”,为更多人参与高原体育活动提供了保障。
不过,体育与高原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仍面临挑战:部分高原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便,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高原体育专业人才短缺,缺乏具备高原户外经验与急救技能的向导、教练;部分商业活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存在破坏高原环境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大高原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路网、通信信号与急救站点建设;开展 “高原体育人才培训”,培养具备户外领队、急救、生态科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制定《高原体育活动生态保护规范》,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确保生态保护优先。
体育与高原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为高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体育产业拓展了新空间。从独特的高原运动体验,到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再到文旅融合的价值延伸,体育正以多元化的方式赋能高原生态旅游,让更多人走进高原、了解高原、守护高原。未来,随着保障体系的完善、文旅产品的创新、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相信高原体育生态旅游会发展得更加可持续,让高原的蓝天、碧水、草原与雪山,在运动的陪伴下焕发持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