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海门八景”评选名单揭晓。“海门八景”中,“太和文峰”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景观让人流连忘返。这座矗立在太和山顶的古塔,不仅是一处地理坐标,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典籍,承载着椒江人数百年的文脉与梦想。
登临:寻塔之路见幽意
从椒江城区出发,前往太和山塔的旅程本身就如一场时空交错的旅行。循当地人的指引,从三梅中学左侧的小径开始登山。初段山路蜿蜒,草木葳蕤,颇有“野田积雨水皆满,山路无风花自香”的野趣。
行至山腰,明珠里水库豁然呈现。一潭碧水静卧群山环抱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山巅的古塔轮廓。水库始建于1955年10月,与北坡另一处水仓里水库共同滋养着这片山野。站在水边远眺,太和山塔如一支巨笔直指苍穹,指引着登山者前行的方向。
继续向上,穿过一片荒废的茶园和摇曳的芦苇丛,山路愈发崎岖。正当疲惫袭来时,一个抬头,古塔全然显现——砖石结构的塔身历经风雨,在蓝天映衬下显得庄严而神秘。
溯源:双塔遗韵载沧桑
太和山塔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初。据塔碑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诚意伯刘基(伯温)亲选此地兴建双塔,成就了“翠环双塔”的椒江胜景。明代古塔日久倾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临海县丞刘汝达重建一塔,却传说因渔民认为影响捕鱼而遭拆毁。
现存古塔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台州知府刘璈重建。塔高18.5米,呈六面七级楼阁式,逐层收分。第一层以条石砌筑,上层为砖砌,檐部采用菱角牙子叠涩工艺,顶层西北面设佛龛供奉佛像。塔顶葫芦形宝顶虽历经风雨,依然保持着庄严姿态。
2000年,椒江区人民政府对古塔进行了全面修缮;2007年,太和山塔被列为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修缮后的塔身挺拔依旧,新修的六面台基更为古塔增添了稳固与庄严。
意境:文峰千载寄情怀
中国人建塔,从来不只是为了建筑本身。“太和文峰”这个命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太和”一词,源自《易经》,意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是最高最圆满的和谐境界。北京故宫主殿命名为“太和殿”,与此塔共享同样的哲学内涵。而“文峰”则直指此塔作为风水塔的功能——祈愿文运昌盛。
台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王康艺解释道:“中国古代各地常建文峰、文笔、文昌塔,以兴地脉、焕人文。建于明朝初的太和山塔,初建时名鸿文宝塔,正寄托了海门人‘凌霄文笔在,有日振人文’的美好愿望。”
登临塔畔,俯瞰椒江全貌,更能体会这座古塔的意境所在:古塔如巨笔,两座水库似砚台,太和峰峦像笔架,辽阔江海任挥洒。这一完美的文化意象组合,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奇观:海市蜃楼与多蛇传说
《咸丰临海县志稿》记载了一则神奇现象:在太和山塔所在的山巅,曾出现过海市蜃楼,“登此隐约可见”。这一记载为古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当地还流传着塔中多蛇的传说,成为了许多椒江人的“童年阴影”。虽然探访时未见蛇踪,但这些传说无疑丰富了古塔的人文内涵,吸引着更多探险者前来一探究竟。
新篇:文旅融合展未来
随着新“海门八景”的发布,太和山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海门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王前进表示:“我们将对太和山塔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微改造精提升,设置最佳打卡点位,并将其纳入历史文化主题文旅线路。”
如今登临太和山塔,向北可见滔滔椒江向东入海,江中轮船穿梭;向南可望现代都市繁华景象;向东则可远眺东海浩渺烟波。古今交汇、江海相连的独特景观,使这里成为感受椒江历史与未来的绝佳之地。
夕阳西下,太和山塔的身影在余晖中拉长。这座沉默见证了600多年历史的古塔,正如一支巨笔,继续书写着椒江的文脉与未来。(罗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