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 9 月 23 日,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将于 25 日凌晨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中断快两周的中欧班列终于等来了恢复通行的时间表。而在波兰宣布关闭边境口岸的 11 天后,9 月 22 日,首条中国至欧洲的北极集装箱快航正式开通。另外,波兰在恢复通行的同时,还要求中国 “对普京说句话”,希望中国能用 “朋友身份” 劝劝俄罗斯,尽快让乌克兰战事降温。
波兰突然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给出的理由是 “俄罗斯无人机越境”,但这显然是个借口,实则是一次有预谋的地缘政治试探。图斯克政府此举是对中俄关系的打探,也是对中欧经贸韧性的敲打。波兰以为中国对中欧班列这条运输线依赖很深,会因班列的短暂停顿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立场 “软一点”,但它明显误判了形势。
中国的出海通道早已多元化,不会为了某条班列的停顿就在外交立场上做交易。而且,波兰这波操作在欧盟内部也没得到支持,德国企业最先反对,因为中欧班列是他们的 “物流黄金线”,波兰关闭边境,德国工厂生产就会受影响,法国、荷兰等国也对此表示不满。最终,在经济现实的压力下,图斯克不得不改口重新开放边境。
在中欧班列遇阻时,北极快航的开通意义重大。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航线开通,而是中国物流战略版图上的重要一步。北极航道不仅节省时间,还绕开了红海、马六甲等地缘高压区,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正成为中国对欧贸易的新动脉。此外,中国的南线通道也在加快推进,跨里海线路也逐步完善,中国正在构建一张立体、弹性的欧亚物流网络。所以,即便波兰 “卡脖子”,中国也有足够的底气和应对余地。
这次中欧班列的 “急刹车”,让我们看清了欧洲内部 “去风险” 口号背后的现实。欧洲一直喊着 “减少对中国依赖”,但当供应链真的出现问题,受伤最重的还是他们自己。中欧之间早已互嵌成网,真正的 “去风险” 不是断链,而是要实现多元化、规则化、可预期。波兰的这次 “试探” 也给中东欧国家提了个醒,夹在大国之间,不能只当 “传声筒”,要谨慎寻求战略平衡,否则可能连自己的声音都保不住。
波兰边境口岸的重新开放,虽然为中欧班列的这次短暂停顿画上了句号,但其中揭示的深层逻辑值得我们深思。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任何试图以单边行动胁迫他国、破坏共赢合作的行为,都将面临现实利益和国际公意的双重检验。
中欧班列的再次启程,不仅是货物的流动,更是对开放合作、互联互通这一时代主流的重申。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方一道,建设多元化、抗风险的全球物流网络,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