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渚,宋代文天祥称其为“海上仙子国”,清代冯庚雪赞为“风景直冠东南”。这里是明代抗倭重镇,戚继光在此取得“桃渚大捷”;这里也是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近年来,这里油菜花海与桃渚古城相映成画,成了很多城里人奔赴的“诗与远方”。
9月23日,正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主场活动将在临海市桃渚镇开启。那么,这场盛会为何落地桃渚,又会给桃渚带来什么?
最美田园是底色
走进桃江十三渚的千亩水稻田,微风吹拂,稻浪翻滚,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2024年,桃江十三渚作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亮相央视新闻联播;这次,桃江十三渚成为农民丰收节主舞台的天然背景板:金黄灿烂的自然风貌,赤山黛影与之相映,湛蓝的天空、翻涌的稻浪,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大地丰收的脉搏。
桃渚镇拥有四张“国字号”名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世界罕见珊瑚岩群的临海大火山,还有“小雁荡”之称的武坑峰林……
桃渚镇主要负责人表示,桃渚之所以被青睐,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诡谲的地质奇观,尤其绝美的田园风光分不开。
作为临海农渔强镇,桃渚盛产的蜜橘、西蓝花品质优良,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眼下,万亩优质米基地迎来丰收;近万名渔民满载渔获,让“桃渚小海鲜”享誉四方。更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作为智慧农业标杆,持续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丰收节落地桃渚,是一次绝佳的展示契机,将让更多人走进桃渚、认识桃渚,推动区域品牌‘出圈’,助力构建‘山海田园、农渔共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桃渚镇主要负责人说。
片区组团是关键
“山水秀芙蓉,古今享韶华。”桃渚镇芙蓉村的青砖黛瓦间,不仅藏着“千年古村落”的历史肌理,更跃动着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2021年,“戚城桃江”党建联建以芙蓉村为龙头,联合崴虎村、城里村、石柱下村,推进片区组团发展。千亩土地集中流转,绘出四季更迭的田园画卷;各村因村施策、功能互补——城里村借古城引流激活市场,芙蓉村以共富工坊推动精深加工,石柱下村凭民宿集群留住游客,形成“田园变景区”的完整农文旅链条。
朱新/摄
2024年,桃渚镇游客接待量达60万人次,其中春节油菜花季和国庆水稻丰收黄金周占比达90%,高峰期单日游客超万人,年旅游收入近千万元,带动周边村集体收入增长15万余元,带动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已成为区域热门打卡地。
景区还与省农科院、中国水稻所等机构合作,推广“水稻+稻田鱼”生态种养、“水稻+油菜”轮作模式……鱼稻共生、一田双收,预计年产出稻田鱼3000斤;“冬闲田”化身“增收田”,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丰收不仅是农产品的热销,更是农文旅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全面体现。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既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与自豪感,也成为集中展示和推动‘三农’政策的重要平台。”桃渚镇主要负责人强调。
目前,桃渚正全力推进桃江十三渚片区组团环境提升项目。借丰收节东风,绿道环线、配套设施等工程已提上日程。未来,一个设施更完善、体验更丰富的“稻田公园”将全新亮相。
乡村焕新是答案
一声低沉悠远的号角划破寂静,随即战鼓擂动,鼓点由缓渐急,由疏至密,节奏铿锵有力,气势恢宏。
9月19日晚,桃渚镇芙蓉村文化礼堂,村民正紧张排练戚家军战鼓表演,3天后,这支由芙蓉村和四岔村村民组成的20人战鼓队,将献技丰收节舞台,拉开群众联欢活动的序幕。
“这些天大家加班排练,几乎没间断。”芙蓉村村民黄美芬白天在共富工坊缝制雨披,晚饭后便赶来排练。“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晚上还能和姐妹们一起打鼓,生活比之前好多了!”她挂着汗水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同一时间,城里村村民宋金菊开启了每晚的例行项目——饭后散步。路线从桃江十三渚牌坊开始,沿着稻田遛一圈,或者走进田埂,去到“稻田咖啡”坐坐,聊聊天,轻松惬意。
余大荷/摄
“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既保留着原先的自然风貌,又变得时尚年轻了,现在环境更好了,风景更美了,游客更多了。”宋金菊笑着说,“不光是我,附近老老少少都爱来这儿散步跳舞——这儿的景,怎么看都看不腻!”
“百姓的精神生活,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让乡村成为城市向往的地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桃渚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农田、果园转化为可耕可游的生活场景,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是“丰收”的深层内涵。
台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作为我国首个为农民设立的全国性节日,丰收节既是庆丰收、展成果的平台,也是促进城乡互动、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纽带。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乡村振兴阶段转换的关键节点,此时桃渚承办这一盛会,将显著提升基层信心与自豪感,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