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东
有一片连绵的苍翠
以龙蟠之势伏卧于玄武湖畔
这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
也是江南四大名山
“衡、庐、茅、蒋”之一的蒋山
它现在最常用的名字叫钟山
南京钟山灵谷寺(图源@摄图网)▼
钟山风雨起苍黄
钟山
就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见证了它自身文脉的延伸
也见证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
钟山风景(图源@摄图网)▼
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威王在这里埋金镇王气,赋予了这座山最早的政治隐喻,也是南京之魂的缘起。
在地理上,钟山被视为宁镇山脉的龙头,而山脉走向形似巨龙,并且向西延伸至镇江入海,似“龙尾”隐入东海,将那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喻映射在现实当中。
钟山位置图(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摄图网)▼
钟山位置示意图(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摄图网)▼
钟山与城西的石头山(又名清凉山)一道,因诸葛亮的一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而成为南京千年帝王之相的玄机所在。
春天南京清凉山崇正书院的植物绣球花与古代建筑(图源@摄图网)▼
公元229年,东吴的孙权在南京定都建业,成为钟山文化序幕开启的第一人。自此,南京先后成为十朝都会(包括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民国时期)。
诸葛亮对钟山“龙盘虎踞”的定评,是从风水与战略视角对地理格局的宏观把握。跨越千年之后,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地质科学的角度为古人的“直观感知”提供了微观解释的逻辑延伸。
成都市武侯祠中诸葛亮坐像(图源@摄图网)▼
李四光在论文《风水之另一解释》中写道:“就是一个极小的村落,一条道路的存在,只要仔细地考察,往往能找出地下的原因出来。比如一个小褶皱;或是一个地层中的小裂缝;或是一层特别的岩石的露头,都可为收集居民的原因。常在实地调查地质的人,都知道这种奇怪的事实。”
李四光认为:地下的种种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状态的势力,那种势力的作用是连亘不断的。它的影响虽然不能见于朝夕,但“积久则伟大而不可抗”。
李四光(资料图片)▼
李四光的言说虽然不特指钟山,但可以让我们更加切实地体会到,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坚硬岩体与构造格局,为后来钟山文化的形成积淀了地理基础。这里的花岗岩体风化壳的含水层厚达80米,成为南京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而钟山的三峰:陀岭(海拔468米)、小茅山(海拔360米)和天堡山(海拔250米)形成阶梯式屏障,既阻隔北风又引导水汽上升易形成降雨,也是钟山南麓一带水系的重要来源。
在南京2500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中,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环境而构思规划的。而钟山始终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孙权定都建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钟山“龙蟠”之势所带来的战略屏障与风水气象。他以钟山南麓的缓坡构筑军事布防的生命线,以玄武湖与秦淮河的水系网络作为立国之本。这正是南京城形成的开始。后来的六朝、南唐、明初、民国时期,则是南京城建设的四个重要历史阶段。
钟山位置示意图(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摄图网)▼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一度将南京城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最繁荣时期,人口要超过100万人。这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口规模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以想象的。
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中钟山也多次更名,其古名金陵山,汉称钟山,三国时称蒋山,东晋时以山坡之紫色页岩在阳光下成紫金色而称紫金山,南朝时称北山,明改称神烈山。每一次的更名,都承载着一段钟山历史与文化的故事。
南京钟山航拍景观美龄宫大项链(图源@摄图网)▼
千年的积淀,让如今的钟山,在4.5平方公里内浓缩了十朝文明。行走在钟山北麓,脚下可能正踩着六朝祭坛的遗址。2010年考古证实,紫霞湖畔的夯土台基是南朝刘宋的国家北郊坛。
灵谷夕照(图源@摄图网)▼
当我们在灵谷寺无梁殿抚摸明代砖拱时,也许会想到梁代昭明太子曾在此编纂《文选》,刘勰则在定林寺的青灯下写就《文心雕龙》。
秋天的钟山灵谷寺灵谷塔(图源@摄图网)▼
钟山的每一层土壤都叠压着深厚的历史密码,让这座山的历史更加厚重。
东吴贵族的墓葬群深埋林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半数曾立于钟山,尽管绝大多数已经荒废,在钟山的各个区域,总能找到它们的一些陈迹。
航拍南京明孝陵秋色(图源@摄图网)▼
明孝陵是这里的一个显赫存在。明孝陵位于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
钟山明孝陵示意图(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摄图网)▼
该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不过后来部分进行了复建。
有观点认为,明孝陵蜿蜒如北斗七星布局的,整个建筑群融合天文意象,下马坊、大金门、望柱、棂星门等构成北斗七星勺头,恰好契合“魂归北斗”的丧葬观念。
南京明孝陵石像路神道秋色(图源@摄图网)▼
这座皇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也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图源@摄图网)▼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59岁。作为地道的广东人,孙中山为何葬于钟山呢?
孙中山1912年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尽管在南京只执政了3个月,但南京尤其是钟山壮丽的山川景色,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我能葬在这里,我也心满意足了。”这是他一次游览钟山之时留下的感叹。
南京总统府(图源@摄图网)▼
后来虽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其临终之时葬于北京景山曾经被提出来予以讨论,但其本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依旧要求葬于钟山。
我们无法得知孙中山当时的真实想法,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作为革命先行者的他并没有把自己等同于一个封建帝王。他也没有要求这样的待遇。
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孙中山的夙愿。位于钟山中茅峰南麓的中山陵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主体建筑竣工。此后工程继续进行,直至1931年底全部完成。
南京中山陵(图源@摄图网)▼
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共有392级石阶。这些石阶象征着当时全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钟山中山陵园(图源@摄图网)▼
毫无疑问,中山陵的规模是宏大的、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功勋卓著。他也的确配得上国家给予他这样的礼遇。
钟山中山陵示意图(制图@探客纪/李北平,底图来源@摄图网)▼
从此,中山陵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最终归宿,也成为了他永远的安宁之地。如今,中山陵已经是钟山脚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
当我们站在梅花山观梅亭远眺,多个时空在我们眼前交叠:六朝祭坛遗址的夯土层、明孝陵的红墙、中山陵的蓝瓦、紫金山天文台的银顶在视野里共存。
春天南京梅花山航拍(图源@摄图网)▼
钟山与紫金山天文台(图源@摄图网)▼
钟山紫金山天文台(图源@摄图网)▼
钟山不仅是地理意义的紫金山,更是一部用岩石书写、以年轮加密的文明存储器,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驱动着南京的呼吸与脉动。
钟山脚下湖面上的黑天鹅(图源@摄图网)▼
如今的钟山,有着70%的森林覆盖率,涵养着7大水系。而昔日的文明容器,已升级为城市生态秘境,是名副其实的南京“绿肺”,也是南京旅游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和核心吸引物。据统计,钟山风景区年均游客接待量高达3500万人次以上。
钟山流徽榭(图源@摄图网)▼
巨大的客流无疑为南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衍生消费。
钟山秋色(图源@摄图网)▼
在南京城中流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时常在视野里交锋:紫峰大厦的玻璃幕墙辉映着中山陵的蓝色琉璃瓦,中山东路的高架穿越古城墙而过。
这种古今文明的空间博弈
对南京这样的典型的文化历史名城
是一场智慧的考验
该如何协调?
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之间的
“三级缓冲带”
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从明孝陵神道向外延伸300米,梧桐与榉树织成一道十几米高的绿色帷幔,这道绿墙不仅禁止任何新建现代建筑侵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车流振动对文物本体产生的震动影响。这就是第一级缓冲带。
钟山脚下的梧桐大道(图源@摄图网)▼
而第二重缓冲,是300米到800米之间的过渡带,这里是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和谐交织的空间。
第三重缓冲,是800米外时光缓缓汇入城市的霓虹,这是南京这座古城新的年轮。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夜晚光斑(图源@摄图网)▼
钟山的核心区埋葬着数位帝王及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之魂,也保护着这座城市的文明之魂。三重缓冲之外,则是现代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
南京孙中山像(图源@摄图网)▼
钟山不语
却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衰
也见证了一座城市
在历史洪流中的起伏
钟山早已成为南京城的灵魂所在
它既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也能随着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轻盈地跃入现代生活
出品 | 探客纪
本文创作团队 | 千城记
撰文 | 马佳 编辑 | 闻静
设计 | 贾恩艳 制图 | 李北平
审校 | 小弘
封面及首图来源 @摄图网
【资料来源】
1.姚亦峰,南京古都景观核心和生态文化研究,《地理学报》,第64卷,第6期,2009,6。
2.姚亦峰,从南京城市地理格局研究古都风貌规划,《人文地理》,2007,6。
3.王鹏善主编,《钟山文化之旅》,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2。
4.温亚,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缓冲带设计——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中国住宅设施》,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