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剧照
想到他们共同演出的电影《走出非洲》。
梅丽尔·斯特里普年轻时真好看,罗伯特·莱福德一出来就是大牌气场,两个人一站在那儿,就像是要有爱情发生的样子。
年轻时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莱福德
斯特里普的服装也美,这部电影里她那些服装很有看头。所有的人都是清一色的服装,只有她以不同装束出场。片中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装饰,故事讲述了1914-1931年在非洲殖民地的故事。28岁的女主角凯伦远离欧洲丹麦,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从森林,从高地,我们来了,我们来了!”雪莱的这首诗一开头,就气势磅礴——青春的气势。《走出非洲》是自传体,书里直书其名,还有其他几个主角也都是用原名原姓。
《走出非洲》作者凯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出生于1885年。布里克森从小喜欢看书,丹麦王国的安徒生童话更是近水楼台。是不是童话看多了,在她眼里非洲都充满了色彩和想象。28岁花样年华去到非洲。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毕业生去西藏的情景。心思或许相近,其他都不一样。布里克森出身名门望族,名衔男爵夫人,非洲的房子也是娘家留下来的,嫁的是近亲表哥。
我更想说的是名著的力量。1937年发表的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故事。
1.爱情是什么?
电影里莱福德饰演的丹尼斯给斯特里普扮演的凯伦洗头发。水从水壶里涓涓而流,白色的肥皂沫往下飘,如同洗发水的广告。她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视野里。他不像她那个新婚的丈夫,刚结婚就逃之夭夭、野游打猎才是他的最先选择。
电影里莱福德饰演的丹尼斯给斯特里普扮演的凯伦洗头发
那她干吗要嫁给他?估计她也要问自己这个问题。还有,如果每个人都能那么早洞穿世事,就没有后来的苦恼了?
其实凯伦很能干,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她就是女汉子——自己打理农场,去打猎,守妇道,甚至千里迢迢,冒着被野兽吃掉的危险,为丈夫送补给。直到遇到丹尼斯。
丹尼斯是那个能洞察她心底的人,知道她故事讲得好,送笔给她;迷路了,送指南针;看到她头发黏了,帮她洗头;开直升飞机带着她在空中鸟瞰;两人一起听莫扎特……
但是他不能陪伴她,用的是老套的那句话:结婚不过是一张纸,并不会对爱有所改变。
凯伦的回答是:有些东西要有代价才能得到,你应该希望自己属于此类。成长,她从一个努力维持婚姻关系,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维护婚姻的女人,成长为一个自信而独立的女子。
丹尼斯被震到了吗?也许。但是因为他首要的是自由,所以离开了。但是又回来,跟她说,愿意跟她白头到老。可惜在旅程中飞机出事了。
电影里莱福德饰演的丹尼斯
2.需要与“不需要证明的爱”
丹尼斯英俊潇洒,出身英国上层社会,读的是牛津大学。他跟凯伦之间的一大段对话很有意思:
她要给他补扣子,他制止了她。
他:你不用一定要缝扣子。
她:为什么你的自由要比我重要?
他:不是,我从来没有干扰过你的自由。
她:不可以依靠你,也不可以指望你做什么。但是我真的需要你。
他:你不需要我。如果我死了,你也死吗?你不需要我,你把需要和想要搞混了。
她:老天,在你创造的世界里,还能有爱吗?
他:有,还是最好的那种,不需要证明的爱。
她:那你是在月球上吧。
……
他:你不知道话语能有多伤人。
丹尼斯最后的结局也是有迹可循?当一个人一辈子的信念被击碎,突然发现,自己所信仰的其实不是真理,任何绝对都是不存在的:绝对的自由,绝对的黑,绝对的白……所以他的那句“你把它毁掉了”也是意味深长——她把他的信念毁掉了,即使并非信念。这或许就是所谓懵懂有时是幸福,或者越清楚越痛苦?
电影里凯伦与非洲小孩互动
3.文学的力量
凯伦到哪里都鼓励人家看书,普及教育,办学校,草屋搭起来,教非洲小孩儿学英文。救死扶伤,给当地人看病。
丹尼斯来了,说,我们都是过客,这里的什么都不属于我们,言下之意不必执着,教也没用。当地酋长说,你教他们读书识字有啥用,英国人倒是读书识字呢,又怎样了?老头开始反对,因为怕小娃们读了书胜过自己,直到听到“等娃们长大了,老头也上西天了”,这才松口。
但是文学帮助她渡过了难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男人远走他乡四处游荡的时候,艰辛寂寞的时候,是书籍陪伴在凯伦的身边。升华,成长。当你喜欢的人,不愿意留在你身边,你可以跟TA坦然地说,如果你爱自由胜过爱所有,那么请便。
丹尼斯也是被洗脑一族?还是年轻一心想“去远方”?他后来反悔了,可惜来不及了。
如果说《走出非洲》这本书有什么伟大之处,就是它告诉读者: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感受,敢爱敢恨,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离你远去,你还有自己……这一切是凯伦远离家乡、远离欧洲,在非洲渺无人烟的地方悟出来的。
走出非洲,走出自我。布里克森因为这本书成为那年诺贝尔文学奖大热候选人。可惜她在文学奖颁发前离世,斯坦贝克获奖,致辞时特别致敬布里克森。她得诺奖的呼声一直很高,1954年海明威得奖发表感言时还说自己不够格,应该给布里克森。
2011年4月,罗伯特·莱福德曾来到德州大学奥斯汀兰森中心,在“作家之门”上签名留下印记。
如今罗伯特·莱福德也离开了,一只大狮子倏然离去。但是他与这部作品一起,走出非洲、走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