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沸沸扬扬的罗永浩和西贝,让我吃了几天瓜,比较精彩的是,晚上无意刷抖音看到了老罗的直播,提到了“华与华”,在从事旅游行业之前,我曾经在地产行业的全案营销公司工作过两年,今天聊一聊第三方营销公司。
一、为什么会有第三方营销公司?
虽然做地产营销时间并不长,但是经历的楼盘还真不少,有一定的代表性。
很多产业的兴起、很多人赚到钱,真的是时代的红利,在那个城镇化快速普及的年代,房地产行业的绝对红利期,圈一块地,做个效果图,建个售楼部,当时的监管并不严格,前期投资不到两千万,就能够撑起两到三个亿的盘子,并且预热、认购、开盘,前后最多一年时间,直接售罄。
因为赚钱实在是太容易,所以大量非地产行业的老板进军房地产,除了有一定的政府关系外,连前期如何拿地,如何规划,建筑风格、户型、容积率什么的基础知识,完全是一知半解,于是就催生了需求,经历过销售流程的同行,自己搞一个公司,帮助想做房地产的甲方爸爸解决问题,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基础运营费用,根据销售情况,千分之多少到百分之多少的销售额抽佣,而这些营销公司,可谓是轻资产运营的典范,开局一张嘴、一个ppt,就能开始起步。
这也是很多品牌营销公司的缩影,工业制造如汽车、手机,快销品更多一些,还有餐饮、商超等品牌连锁店,都需要第三方营销公司。
回到文旅景区,除了方特、华侨城、融创、千古情等大型品牌连锁文旅企业,可能会专门成立一个营销公司为品牌服务,其他的单体景区,需要大量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来解决营销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行业跨度太大。营销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包含媒体的对接、新媒体的推广运营、品牌的定位、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渠道的开发和维护等等,单单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就有十几个,术业有专攻,第三方公司是文旅景区的刚需。
二是文旅企业一般留不住人才。毫不客气的说,以景区为代表的文旅企业中,95%的员工是螺丝钉,用人企业不会给出溢价过高的收入,一旦出现营销方面的天赋型员工,很难坚守初心,干一单外快比一年的薪水要高,如今市场上的营销公司要么是电视台、广告公司转型,要么是营销天赋型员工自主创业。
三是文旅企业决策者本身的专业度不够。一个合适的操盘手需要在中型以上的文旅企业工作三到五年,据统计,全国有1.65万家A级旅游景区,4A级以上的景区占A级景区的比例为31%,可是仍有超过20000家没有评级的景区,这就导致绝大部分景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干一边学,旅游这个行业懂或者不懂,都能够提两点建议,最后导致对发展目标迷茫的景区比例非常大,甚至是明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也提不出太好的解决方法,只能依靠第三方。
二、第三方营销公司有什么特点?
工作中也好,工作以外也好,接触了大量的营销公司,确实有一些公司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的,但是这个行业鱼目混杂,滥竽充数的公司也很多,造成了营销公司反差极大的特点:
其一,以利益为第一目标。
文旅行业是一个重资产、长期投入的行业,对于很多旅游景区来说,可能要亏损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多,但是只要关键的节点,关键的事情做对,亏损期扛过来,后面是长达几十年的稳健收益。
营销公司不行,只喜欢短、平、快。需要长期干的事情,不太想做;做起来特别麻烦的、可能会返工的事情,不太想做。很多创意、很多活动,在执行过程中会临时修改,遇到这类情况就百般推脱,称已经订过了。营销也好、落地也罢,很多执行的结果是很难量化的,造成双方不欢而散。
其二,夸大案例作用。
这是我非常反感,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华与华是一家很业内认可的头部营销公司,策划了海底捞的hi,重新定义了西贝的客户范围,创作了“你爱我我爱你 蜜雪冰城甜蜜蜜”,案例很耐打。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就好比一些每年都能产出很多高考状元、每年都能考进若干个清华北大的中学,只是生源比较好?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我在乡镇、县城、非省会城市和省会城市都有过学习的经历,我感觉如果单看提高考试分数,县城的高中是最实用的。
头部的策划公司,必定会大量的服务头部的企业,或者想成为头部的企业,自然在产品和业务上投入也是超过平均水平的,海底捞前后在供应链上投入百亿,蜜雪冰城12小时冷链覆盖率达到97%,这些靠营销策划,是搞不定的。
有很多同行到老君山学习,大部分是能够客观看待,十几年如一日的大量投入,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在抖音这个平台得到了爆发,吃到了后期互联网的红利。但是仍有不少同行,认为老君山就是抖音带火的,老君山怎么做抖音,其他景区怎么做抖音也能做起来,这种看法不在少数,显得很幼稚。
同行都这样的认知,更别提第三方了,参与了景区发展的某一个细小的分工,就对外宣称景区是他做起来的,关键是其他景区看了案例介绍,居然还真信,这也造成了第三方公司在夸大案例方面,毫无底线。
其三,不愿为结果负责。
营销公司的话术非常矛盾,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那么景区发展好了,就是他们的助力;但是倘若让他们为结果负责,按照结果给出更高的服务费用,他们就会拒绝,说也会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景区发展不好,不是营销工作的问题。
所以,在我刚开始输出观点的时候,就提出过,“景区发展好的营销工作一定做得好 营销工作做得好景区不一定好”。
三、第三方营销公司应该怎么做?
第一,提升认知,深入了解旅游行业。
第三方公司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同时近距离地观察多个景区的发展。职业经理人可能仅仅吸收了一个景区的发展经验,但是第三方公司如果有心了化,可以同时吸收三个、五个甚至十个景区的发展经验,这是第三方公司最大的优势。
表现出来应该是我比甲方更专业,我能提出更准确、更好落地的营销方案。而不是我与这么多景区合作过,我实力很强,我要拿到比其他同行更高的合同。
第二,长期陪跑,客户贵精不贵多。
第三方公司寻找客户,好比毕业后选择行业、选择城市、选择公司,如果觉得有前景,那么就长期跟进,收获长期主义的复利。
实际上,大部分的第三方公司目光短浅,只想干票大的,不尊重事实发展,一味的迎合决策领导的喜好。被罗永浩cos动作的华与华,也跟西贝战略合作的十年,这才是跟企业陪跑的态度。
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想法同样是干一个案例,快速复制到全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很多事情机缘没到,压根就干不成,必须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做的事情足够多了,自然目标就达到了。
第三,清晰权责,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第三方营销公司和旅游景区的合作,比较理想是两种方式:
一是完全以第三方公司为主导,战略合作,紧密合作,拿丰富的从业经验,去全方位的给旅游企业做咨询,第三方公司带着景区往前走。
二是完全以景区为主导,第三方公司作为内容版块的拼图,对于中型以上的景区来说,第三方公司就不要那么强势了,做好自己的内容版块就行,完全顺从景区的发展战略。
但是实际上,都是第三种,景区自己也迷茫,不知道该干啥,不知道从哪些方向投入,第三方公司还给景区带偏了,为了一己私利,给景区灌输“干好某个小版块就可以引爆客流”等反智观点,最后景区想着一步登天、一炮走红,第三方公司想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双方压根就没有共同的目标,相互算计,基本上很难长久。
做个总结:
昨天看到华与华公司的案例,不禁回忆起刚毕业那段时间,在营销公司工作的很多往事,一方面比较系统的认识到营销策划这个行业,另外一方面也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国内的文旅服务商,良莠不齐,头部的服务商有经验有能力,但是如果精力投放的太少,等于什么都没有;部分初创的服务商,没案例没经验,只要愿意全力以赴,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还是需要擦亮眼睛,挑选合作伙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