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雁
游客在南京高淳国际慢城内的油菜花海里赏花游玩 视觉中国供图
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步入“城乡融合”与“文化赋能”的关键阶段,如何避免乡村振兴陷入“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困境?怎样让城市更新既留住烟火气,又激活文化生命力?如何真正提升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这些关乎城乡本质的命题里,张鸿雁以“问题为锚点”,从蕲春县“药旅联动”战略激活县域经济,到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两年富民倍增”计划带动村民收入跃升,其思考如一把精准的解剖刀——既扎根社会学的学术深度,又紧贴基层实践的温度,为我们拨开现象迷雾,提供兼具理论框架与落地路径的答案。
旅游的逻辑转型:从底层逻辑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层逻辑
问题一:近年来,国家层面也想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早在2010年4月,您就在扬州国际旅游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这一概念。这一前瞻性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张鸿雁:关于“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这一概念,国内由本人较早提出。这主要得益于本人开展了大量文化旅游规划工作,并对国内外旅游发展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优质的旅游规划对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幸福感”的提升具有切实的推动作用。
早在1992年前后,我就已经开始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我始终在思考如何构建“中国式”旅游规划与方法的新体系,当时已有了一些方法论的雏形,但尚显片面和局限。
旅游本身就是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方式,探究这种“幸福属性”的根源,需从旅游发展历程进行考察。2009年前后,中国旅游业虽已步入关键转型期,但“旅游”与“幸福”关联性尚未得到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统筹推进生态资源保护、历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旅游社会功能的转型迭代。2009年以来,旅游发展的浪潮持续高涨,我们都是新时代的“踏浪人”,踏“浪”而行,心潮逐“浪”高。
问题二:在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背景下,旅游产业是如何具体体现作为“幸福产业”的核心价值呢?
张鸿雁:在城市与乡村旅游规划的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旅游产业在创造相对充分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能带来愉悦与幸福感,所以被称作“幸福产业”。
宏观层面,政策与趋势的适配为“幸福产业”创造了基础。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幸福产业”,旅游不再是单一的“观光经济”,而是通过“文旅+”“+文旅”跨界融合发展。如我们团队规划的安徽六安独山镇“茶旅联动”项目,将茶叶种植、加工、研学、康养等环节串联成完整产业链,拓展了“茶产业+文化+N”生态圈,以产业兴旺集聚各类人才,成为共同富裕的典范;在2011年的“南京紫清湖主题度假区概念设计与策划”项目中,通过“温泉+亲子”“温泉+动物”“温泉+度假”业态创新,既激活了城乡空间价值,又覆盖了全龄消费体验。
微观层面,个体体验与社区共生的闭环真正触达了幸福的“最后一公里”,社区也成了“公园”。在规划与策划的实践工作中,我发觉旅游规划更为重要的是,需切实践行“福民富民”的理念。本人与团队打造的宁波雪窦山“人间弥勒”禅修体验,促使游客从“文化观光者”变为“文化参与者”,进而成为“文化创新者”,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共生共荣。
故而,我归纳出文旅融合的显著特性:产业链长、就业面宽、就业门槛低,并且能够形成“网链效应”。此概念在国内由本人最早提出。好看的风景是基础,在有“风景”的场景内注入“情绪价值”,才能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化发展路径。
问题三:您觉得什么样的“景区景点”可以被称为“旅游胜地”?
张鸿雁:依据古罗马的阐释,地点皆具备“精神”,诸如雅典神庙、古罗马斗兽场……所以“旅游胜地”应具有“地点精神”“场所精神”。
风景不仅是自然意象的集合,而且是情感共鸣的载体。当游客漫步于周庄的双桥,目见“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不仅是在观赏建筑与水系的物理形态,也是在体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文化意境。这种体验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空间叙事唤醒“集体记忆”,使风景成为情感连接的媒介。这种环境空间带来的感受极为美妙,能使人心情舒畅、沉浸其间,而这种幸福感亦正是本人最初提出该概念时的直观认知。
问题四:只有历史遗迹或自然风光才能建立风景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吗?
张鸿雁:不完全。真正的风景是人为主观构建出来的,赋予风景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指向”。风景本质上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对美的一种再创造。“心情不好,看啥景都不好”,过去的文人骚客面对好风景时,往往会“以诗言志”。
事实上,“风景”与人的情感联结,从来不局限于自然或历史遗迹等“传统风景”。情感联结的本质,是空间与人存在的“意义共振”,只要空间能承载人的记忆、情感或文化认同,与自然空间结合,就能成为新的“风景”。
若以空间中的建筑为例,好的建筑就是一个“风景”,我和我团队设计的“匠村IN VILLAGE”民宿广告语就是——“我在哪里,哪里就是风景”,“风景”本质是“意义的容器”,无论是自然山水、历史遗存,还是当代城市空间,只要能让个体在其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新鲜感”“幸福感”,就能成为连接人与情感的“幸福风景”,我也是“幸福风景”中的“风景”。
旅游带来幸福:源于它作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构成部分
问题五:您提出旅游产业具有“产业网链”效应,能否结合您的规划案例具体拆解这一模式的网状结构?此外,您认为旅游作为“幸福产业”的基础是什么?
张鸿雁:旅游产业不仅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还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再生产的全过程。如,在为湖北蕲春进行规划时,我们提出了“药旅联动”战略,推动“医药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协同发展,此概念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蕲春是李时珍的故乡,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应被视作蕲春的“城市文化资本”,并成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们团队在提出“药旅联动”战略设计和行动方案时,最核心的是全面考虑了其就业性。事实上,“充分就业”这一概念是本人与学生在2009年“高淳桠溪国际慢城”项目中率先提出的。近年来,虽然陆续有学者提出“文化+”“旅游+”等概念,但我已进一步提出了“旅游+N×N”创新思路。文旅产业作为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其价值已获实证。蕲春曾为贫困县,如今,蕲春的蕲艾产业已发展为中国特色地方产业,2024年蕲艾综合产值达到163亿元,其产业正向千亿规模迈进。
本团队在开展蕲春城乡规划工作时,率先构建了中国“多规合一”(八规合一,2012年)的地方规划体系。我们深入当地基层开展调研,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足迹遍布荒山野岭,无论是乡镇农民、基层干部,还是县级领导都与我们保持着良好互动。傍晚时分,我们还在农户家中共同就餐,通过多方不懈努力,特别是在规划中首创“药旅联动”战略,显著提升社会效益,福民富民,这样的经历令人终生难忘。
“充分就业”的目的在于创造社会的安居乐业,追求稳定且持续增长的效益。伴随收入的增加,人们开始寻求满足文化、学习及价值追求的途径,物质需求转向精神追求,旅游的普及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同时,对旅游活动的追求也会积极反哺社会,因为旅游过程就是消费过程,消费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这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目前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载体基础。以主题公园为例,截至2024年10月,内地共有30085家主题公园。此外,中国许多地区也在积极探寻“一村一景”“一镇一特”等特色发展路径以丰富旅游体验。
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共拥有358家5A级景区。相比其他景区,5A级景区一般更加强调对地方文化符号的显性表达,就像黄山、中山陵、西湖、大雁塔、黄鹤楼……展示的往往是那些经典的历史文化符号,是中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晶”。对许多旅游爱好者而言,遍访全国5A级旅游景区虽非易事,但不少中外青年仍将其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所有省域中,江苏省拥有最多的5A级景区,共计26个,苏州市拥有6个5A级景区,位列榜首,这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以上就是我提出“幸福产业”和“幸福旅游”概念的基础,是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
(张鸿雁: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创“城市文化资本理论”“循环型城市社会理论”“都市圈差序格局理论”等。现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江苏匠工营国规划设计公司首席专家等。1993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后记:这些实践背后,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学者对城乡与文化命题的深耕,更能触摸到那“把优秀的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品格。它昭示我们:乡村振兴绝非简单产业叠加,城市发展亦不止于钢筋水泥的堆砌,文化认同与人文关怀,才是支撑城乡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
下一篇:秋登巴尔虎山 一重红叶一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