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跃于澄澈碧波,
垂钓于云天之间,
聆听非遗传承的古老回响……
万山区通过持续创新与发展模式,
正不断解锁担杆镇
“文旅融合+渔旅共生”新方式,
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之旅。
近年来,万山区依托丰富海洋资源禀赋和独特海岛地理环境,推动担杆镇以“政府规划+市场运营+村集体参与”创新发展模式,全面铺开水上产业布局,系统构建“潜水+海钓+渔旅”三位一体海上文旅生态,成功激活海洋经济新活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活力海岛示范标杆。
01
深耕海洋潜水产业
打造专业级“蓝色极核”
印发区促进海岛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聚焦文旅重点项目、企业人才引进等领域,实行专项统筹规划。
建立运动船艇、潜水、海钓“三大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深化海岛本底特色,推进差异化发展,打造“潜游伶仃”文旅IP,建设“万山群岛潜水基地”。
创新“潜水+”应用场景,持续做优做强潜水业态,成功举办“万山群岛国际海洋生态水下摄影大赛”,以水下摄影为契机充分展现万山群岛海洋之美,年潜水游客达2200人次、考取潜水证420人次,来岛潜水旅客年均增长达10%。
▲2025年第三届DUPC水下摄影大赛 万岛潜水摄
创新海洋海岛生态保护机制,印发万山群岛美丽海湾建设实施方案、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与潜点开发,制定旅客环保行为准则,定期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垃圾清理等生态保护主题活动,科学规划并推出多条特色潜水线路。
02
打造海上休闲平台
构筑陆海联动“体验枢纽”
创新海域使用权无偿委托机制,印发区海洋渔业发展工作方案,组建养殖用海工作领导小组,推进项目高质落地、海域使用权高效交接。镇政府将外伶仃岛小石嘴海域旅游娱乐项目使用权委托村企联盈休闲渔业公司运营,并划拨镇财政资金支持海上平台升级改造。
创新“非遗+”文化体验,在海上休闲平台上引入“浸泥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旅客在倾听历史文化和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轻松体验“提起笼子即有渔获”的乐趣,成功将非遗传统技艺转化为极具吸引力的文旅IP。
▲“浸泥鯭”非遗体验活动
创新“旅游+”延展体验,以海上休闲平台为轴心,拓展培育无动力水上运动项目,推出皮划艇、冲浪板、玻璃船、桨板单车、水上透明步行球等环保型无动力项目。
▲外伶仃岛海上休闲平台 联盈公司摄
培育近岸餐饮、零售业,在外伶仃岛小石嘴沙滩旁打造集“音乐+美食+野趣”于一体的“慕茶营地”,海岛夜间经济再燃星火。
▲慕茶营地 林明珍摄
2025年暑期,海上休闲平台及无动力水上运动项目接待旅客超2000人次、营收超15万元,夜市客单价同比增长15%。
03
培育休闲海钓产业
建设海上垂钓“特色品牌”
创新海钓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出台《珠海经济特区海钓安全管理规定》,为万山海钓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重点打造海钓多元场景,通过举办“万山论钓”“伶仃王争霸赛”等国际知名海钓赛事,吸引国内外海钓爱好者参赛,打响外伶仃岛海钓品牌。
▲伶仃王杯海钓争霸赛 联盈公司摄
创新镇村合作机制,建立区、镇领导挂点联系村机制,推动村集体重点项目“周周有进展、月月见成效”,支持村企联盈休闲渔业公司聘用8人专业团队,海岛村民占比超过60%;支持联盈休闲渔业公司开发礁钓、船钓、深海船钓等多种海钓方式,满足不同层次钓手、旅客需求;创新推出“渔排海钓”体验,旅客可在清澈海水中直观看到游鱼动态,增加垂钓乐趣。
创新“点状供岛”模式,推动无居民海岛资源集约化利用,加速文旅项目落地,成功开发三门列岛深海船钓、庙湾岛串岛游等特色项目;依托庙湾岛“玻璃海”生态环境和丰富礁群,打造东南亚知名垂钓体验点。
▲庙湾岛 李建束摄
推动业态多元融合,完善钓具租赁、技术指导、渔获加工等一站式服务,与餐饮企业合作开发“即时烹制”服务,与特色民宿合作推出“海钓主题住宿”套餐,有效提升海钓体验价值和经济转换。
2025年上半年,担杆镇接待休闲海钓游客超7500人次,海钓营收达300万元,带动全岛综合旅游收入增长800万元。
万山区正以海洋为纸、创新为笔,
绘出一幅“人海和谐”的活力画卷。
下一站,
万山群岛等你来潜、来钓、来畅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