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工作人员在为游客进行海狮知识科普。
极地动物馆的《白鲸音乐秀》表演。郑州海昌海洋公园供图
一位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留言板上留言。
向日葵花丛中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供图
郑州方特梦幻王国城堡。 张德坤 摄
从美国自由女神像到埃及金字塔,从珠穆朗玛峰到故宫博物院……在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可以在几分钟内飞跃全球。
刚走出“飞越极限”场馆的李女士举着手机回放视频:“俯冲时心都提到嗓子眼儿,掠过珠穆朗玛峰时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画面里布达拉宫与万里长城无缝衔接,座椅的倾斜角度精准复刻飞行的失重感,曲面大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让人直呼刺激。
今年暑期,中牟累计接待游客795.86万人次,同比增长6.8%。这个坐拥8大文旅项目的小城,在年轻人中悄然走红。
从传统农业大县到打造“幻乐之城”,中牟文旅缘何有戏?
“好戏”上演
中牟是一座宝藏小城。
古时,孔子周游列国曾驻足于此,官渡之战的烽烟曾在此燃起。这里还是美男子潘安的故乡、箜篌制造的最早地。
如今,这里上演着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出好戏”。
在郑开大道约8公里范围内,布局了郑州绿博园、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水上乐园、方特梦幻王国、建业电影小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等8大文旅项目,构成河南省主题乐园项目最集中的区域。
“2010年9月郑州绿博园开园,为中牟文旅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也让中牟人首次真切感受到文旅消费的力量。”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管世雷介绍,十余年,中牟累计接待游客量超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00亿元,带动群众就业4.5万人。
手握“熊出没”中国本土IP、被称为“平替版迪士尼”的华强方特是深耕中牟的先行者。该品牌自2012年进驻,陆续打造了欢乐世界、水上乐园、梦幻王国、假日酒店等项目,占据中牟主题乐园项目半壁江山。其中,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多次入围亚太地区主题乐园20强榜单,论业绩也是全国方特乐园里的“尖子生”。
“这得益于河南便捷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人口腹地。”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工作人员申喜鹏介绍,方特坚持每年对乐园20%的画面和内容更新迭代,通过新技术、新创意,增强园区吸引力。
在郑州海昌海洋公园,《海豚奇幻秀——“豫”见海洋》正进入高潮。伴随着箜篌演绎的《大鱼海棠》,3只海豚跃出水面,尾鳍划出完美的弧线。
今年暑期,该园成功引进点斑原海豚,集齐四大鲸豚种类,成为中原地区鲸豚物种最丰富的海洋公园。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工作人员赵晓曼介绍:“我们不仅打造沉浸式海洋科普体验,还融合了多元游乐设施、创作了精彩剧场演出,并引入了奥特曼等特色IP,全方位满足亲子家庭需求。”
在中牟,各个主题乐园定位各不相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方特欢乐世界将追求刺激与新奇体验的年轻客群作为主要目标;郑州海昌海洋公园有效填补了中原地区大型海洋主题旅游产品的空白,把亲子家庭作为核心服务对象;郑州绿博园浓缩世界精品景观,成为现代都市快节奏人群休闲度假、四季养生的最佳去处。
2021年6月6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城纳客,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接待观剧人次超5000万。今年暑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超过6920场演出迎来近400万观剧人次。
对于景区来说,在这样一个主题乐园密集地区,如何实现自身的突围?
不同于方特、海昌等休闲玩乐的主题乐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雄浑壮阔的黄河文明为创作源泉,凭借21个剧场全景式沉浸戏剧艺术形式讲述着“土地、粮食、传承”的中原故事。
建业文旅营销中心总经理毕超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戏剧聚落”为核心,推出《幻城》《李家村》等独家剧目,用不可复制的文化内容形成壁垒,才会出现“为一场剧赴一座城”的现象。
发展困境
《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主题公园每1元的经营收入可带动城市3.8元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拉动6元至15元的上下游产业链收入。
中牟主题乐园集群的巨大能量,正成为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齿轮。然而,随着客流激增,配套服务不足、乐园间缺乏联动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中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
“热闹”与“冷清”的发展失衡。“景区里的沉浸式体验堪称完美,可出了门就显得有些荒凉。”江西游客林先生本想在中牟住一晚,但乐园配套酒店价格偏高,其他酒店或满房或较远,最终只得返回郑州城区。
“白天看景、晚上走人”让主题乐园面临尴尬。数据显示,2024年中牟接待游客超3600万人次,但全县酒店民宿仅有100家,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且价格体系缺乏弹性,高端住宿业态数量尚少。这种供需错配直接导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较短。
对标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中牟在公共服务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度上仍有较大差距。业内人士认为,“中牟应让乐园的创意能量渗透到城市肌理,比如在景区周边打造‘幻乐主题小镇’,将戏剧、海洋等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观和商业业态,让游客在景区外也能沉浸于‘幻乐之城’的氛围之中。”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分析,深度挖掘文化创意、旅游衍生品开发等下游产业,实现“城市”与“景区”功能融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文旅生态。
对于中牟来说,游乐设备和文创产品是各个主题乐园的需求。“那我们就把生产线建在家门口,玩具制造、游乐设施等产业的招商引资正在进行,相信未来会有大量的厂商落地中牟。”管世雷说。
记者还了解到,艺秀小镇、冰雪欢乐度假区等项目已在中牟落地,“在河之洲”休闲街区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工,鼎革影视基地、低空飞行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中牟正从“单一乐园经济”向“全产业链生态”跨越。
“聚”而不“联”的协同困境。中牟虽具备空间集聚优势,但主题乐园间的联动却有待加强。记者在与多位景区负责人交流时了解到,他们拥有各自系统独立的营销渠道和客源定位,但客源数据共享、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等协同机制还不完善。
“没有联动,很多游客并不知道周边还有其他景区。”一位景区负责人坦言。这使得游客难以一次体验区域内文旅资源的多样性,限制了旅游消费的多元化拓展。
管世雷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着手开发相关小程序,以实现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游客可以在小程序上积分消费、查阅攻略,“我们计划在年底推出小程序。比如游客已经去过方特,那么他在小程序上就有了积分,下次再去海昌就能享受一定的优惠”。
打造幻乐之城,不仅是落地几个主题乐园那么简单,全域发展才是关键。
在中牟,黄河生态廊道31公里绿廊蜿蜒,雁鸣湖湿地、牟山湿地构成城市“绿肺”,九堡村黄河落日、大地之丘露营地等网红打卡地,让游客在自然野趣中重拾“慢时光”。
“主题乐园的火爆充分带动了周边文旅的发展,郑州杉杉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等成为潮玩文创、时尚消费的引爆点,大地之丘露营地、沙窝森林公园等成为游客自驾露营、体验农耕文化的绝佳去处,这一连串的文旅业态为中牟文旅提供了更多消费新场景。”管世雷说。
破局出彩
在文旅产业3.0时代,“宠粉文旅”“解压文旅”等新概念频出。面对发展困境和游客需求,中牟如何让旅程一路有戏?
对此,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告诉记者,一是IP内容深耕,将中原文化、黄河故事转化为具有情感穿透力的文化产品,把八大主题公园打造成“幻乐之城”的八个平行时空章节。二是运营模式革新,推动“乐园集群”向“度假区”转型,高标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度假区,发展夜间经济、主题住宿、文创研发等多元收入结构。三是区域协同赋能,通过联票体系、交通接驳、品牌整合营销实现项目互导,强化“幻乐之城”的整体目的地形象。
在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宋朝丽看来,中牟应借鉴浙江安吉、德清等地经验,以创意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河南特色的文旅IP体系。比如,浙江德清莫干山凭借“一年365天常住常新”的极致化创意,成为国内民宿旅游的天花板;乌镇通过打造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等节会与赛事,实现了从单一古镇观光到多元模式的转型升级。
“官渡之战作为中牟标志性历史事件,IP开发潜力巨大,可通过沉浸式实景演艺、数字化元宇宙体验等再现历史场景。”宋朝丽说,河南拥有苏轼、曹操、杜甫等历史名人资源,可打造主题园区、戏剧创作、文化节展等多元业态,还能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形成IP互动。
在她看来,只有跳出传统资源依赖,以“会、展、演、赛”为引擎,激活本土文化基因,塑造文旅新IP,拉动消费升级和产业集聚,中牟才能从“主题乐园集群”迈向“文化创新策源地”,实现从“区域景点”到“全国目的地”的新跨越。
面对挑战,中牟正积极寻求破局之道。
《中牟县文旅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达4000万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翻一番,推动中牟从文旅特色名县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转变。
管世雷介绍,到2026年,中牟将引进1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2家国内知名品牌酒店和5家中高端精品酒店,建设5个微型度假综合体、20家精品民宿。同时在景区、度假区、街区和商圈等地方,建设一批风味小吃亭、主题美食店、特色餐饮街。
“尤其要打造属于中牟独有的文旅IP。”管世雷说,中牟将继续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重点项目与国际知名IP,挖掘潘安、官渡、黄河等传统文化,实施“文化活化故事化”行动,形成以城市IP为核心,景区IP、产品IP、活动IP为支撑的品牌矩阵。
期待中牟县如规划的那样,努力实现从主题乐园“点上出彩”到文旅产业“面上开花”的转变。
文旅这场大戏,中牟邀你共赏。(河南日报记者 郭歌 齐亚琼)
上一篇:丝娃娃 - 贵州美食的独特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