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个好名字有多重要?不管是人还是一个地方,名字起得好,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要是名字普普通通,哪怕再有意思,也很容易被人忽略。
在我们国家,有不少地方都是靠改名“改”出了大名气。像湖南的大庸变成张家界,四川的南坪变成九寨沟,都是经典的例子。而江西也有一个地方,本来只是一座普通的水库,改名之后,一下子跃升成为国家5A级景区,还被人称作“庐山西海”。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
但其实,它原本的名字叫“柘林水库”,是一座建于修河中游的人工湖。修河这条江,发源于幕阜山,流经赣西北多个县市,最后注入鄱阳湖,全长有四百多公里。因为流域内山多、树多、工厂少,所以水质特别好,一路风景如画。
早在1958年,国家就看中了柘林镇这里两山夹一河的天然地形,计划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当时还专门请了苏联专家来帮忙勘探设计,连坝址附近的温泉资源都考虑进去了——为了方便专家生活,还在易家河村修了露天温泉和专家楼。可惜后来遇上国家经济困难,加上中苏关系变化,工程干了不到三年就停了。
这一停就是十几年,直到1970年才重新开工。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但数万江西老百姓硬是靠人力挑土推车,在1972年把大坝给建起来了。这座土坝高75米多,长630米,底宽有四百多米,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土坝工程。
不过,早期建设条件有限,大坝没用钢筋水泥,核心墙是用黄泥掺石灰夯起来的。结果发电机组不能全开,震动太大会影响坝体安全。所以后来1980年代又做了加固,用钢筋混凝土重新浇筑,才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柘林水库。
建成后的柘林水库,总库容接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五百多个杭州西湖的水量。湖中大小岛屿有1667座,像是星星掉进了水里,景观非常特别。
但尽管风景绝佳,长期以来“柘林水库”这个名字始终让人觉得就是个水利工程,很难吸引游客。一直到2011年,当地觉得不能再埋没这片山水,就通过网络征集新名字。最终,“庐山西海”高票当选——既借了庐山的名气,又用“海”字凸显了湖的辽阔。
改名之后的庐山西海,知名度大涨。不少人一听名字就心生向往,想知道内陆为什么有“海”,它和庐山又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虽然它不属于庐山山脉,但离得不远,组合推广效果特别好。
如今的庐山西海,早已不是单纯的水库,而是集观光、休闲、温泉、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景区。湖水能见度深达11米,水质长期保持国家一类标准。湖里的鱼鲜嫩好吃,“西海鱼头”成了一道名菜。附近的易家河村,依然可以泡到当年的天然温泉,还盛产柑橘,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地。
从一座功能性的水库,变成人气爆棚的5A级景区,庐山西海的逆袭,离不开这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好名字不只是一个标签,更是一张邀请许多人走近它的名片。
当然,光靠改名不够,真正支撑它走红的,还是那一千多座岛屿点缀的湖光山色,以及周边丰富的旅游体验。名字只是开始,内容才是长久吸引人的根本。
你有没有被一个名字“骗”去旅行过?庐山西海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始于改名,陷于风景,忠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