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峡区旅游嘉年华”在湖北宜昌举办,作为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重要组成,活动由国际旅游学会(ITSA)指导,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主办,吸引中、奥、意、东非等近200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参会,以“智汇世界峡区 共襄宜昌未来”为主题,通过多形式研讨峡区生态保护、文化融合与品牌共建。
宜昌市副市长崔伟宁致辞称,宜昌作为三峡门户,拥有世界级工程、文化与山水资源,近年锚定“最具文化底蕴的世界峡区旅游城市”目标,此次嘉年华是其携手全球伙伴探索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协作的关键实践。现场,宜昌文旅推介官展示“三峡门户”“世界水电之都”魅力,向全球发出“来宜昌,遇见最美三峡”邀约。
“峡区旅游合作共识行动”启动,崔伟宁与国际旅游研究院理事会主席Karl Wöber等嘉宾、国内外多峡区代表共同见证,标志全球峡区旅游协作进入机制化、平台化阶段。同步发布的《世界峡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宜昌宣言》,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发展为要”为核心理念,提出五大行动倡议,贡献“宜昌智慧”。
Karl Wöber盛赞宜昌资源与基建,呼吁全球业界助力其峡区旅游走向世界;张辉建议宜昌构建“走起来、坐下来、躺下来”多元业态,提升国际交通与情感服务;吴殿廷提出联合重庆申报“三峡国家公园”;吴必虎首次提出“峡区旅游(GCF Tourism)”概念,倡导生态与旅游和谐共生。
意大利戈罗普峡谷分享“预约限流+社区协同+收益反哺”模式,东非大裂谷提出“裂谷探索走廊”构想,三峡大学阚如良阐述长江三峡“三类遗产融合”路径,河南太行大峡谷分享“红色+绿色”双IP经验,均为全球峡区提供借鉴。
活动还设“地学旅游助力峡区发展”专题研讨,发布《中国地球科学旅游行业报告(2025)》,专家围绕地质资源转化等建言。圆桌对话聚焦“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创新路径”凝聚共识,王蕾最终发布《第六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宜昌宣言》。
与会嘉宾实地考察宜昌长江夜游、出席旅游节开幕式,感受三峡生机与宜昌活力。此次嘉年华不仅是高端交流平台,更标志全球峡区旅游从松散走向联合、单一开发走向协同发展,宜昌将以此为起点,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峡区旅游迈向可持续未来。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