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体旅游是高品质生活的生动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把服务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文化高地、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努力以高品质的文体旅游新供给,更好服务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以高品质文化供给润泽人心、厚植底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全力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近年来,我们对标“城市文明典范”的战略定位,坚持将服务市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用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城市良好形象,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打造展现深圳特色、富含深圳元素的文化精品。大力实施“文艺攀峰”工程,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原创舞剧《咏春》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选段先后亮相全国政协2024年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2025上合峰会文艺晚会等重要场合,《咏春》剧组参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谱写深圳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新篇章;创作歌剧《先行者》《卡门》(深圳版)、舞剧《深AI你》、舞蹈《停留片刻》、交响乐《潮起山海间》、粤剧《决战之燎原》、小品《烟》等描绘时代风貌、聚焦人民生活的精品,策划“传承之道”“从文献看湾区”“向设计致敬”“美术菁英在深圳”等系列展览,成为深圳文化的亮丽名片。
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更加健全。规划兴建深圳歌剧院、自然博物馆、前海博物馆、深圳湾文化广场、市文化馆新馆等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全市拥有超1800家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之城”建设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市文化馆和7个区文化馆均获评国家一级,74个街道文化站均获省特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实现全省“四连冠”。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每年举办各类演出活动超7万场,“文艺一键通”覆盖市区主要公共文化场所,深圳读书月、文博会艺术季、“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全民艺术普及等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守护传承文化遗产,制定《改革开放重要史迹保护利用战略规划》,认真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深化“非遗在社区”国家级试点。扎实推进人文湾区建设,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巡回音乐会、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优势突出、规模庞大、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加快形成。2004年创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来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1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约2960亿元。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机制,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网络视听等行业,在全国竞争优势明显。创新推动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与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一节一会”双向赋能,建成全国首个非综合保税区内的艺术品保税仓,成为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
坚持推进“旅游+”“+旅游”双向奔赴,努力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旅游业已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自特区设立之初被赋予“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使命以来,深圳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近年来,我们发挥区位、交通、海洋、气候、生态、历史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人文、产业和科技、城市基础设施等优势,激活旅游业牵引带动作用,打造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旅游消费加速发展。围绕节假日、暑期等重要时段,开展“请到广东过大年”“深圳有可能”等系列城市文旅活动,策划“Amazing Shenzhen”全球文旅计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无人机国庆启幕大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表演等海内外“出圈”。在国际知名城市、全球展会等投放深圳旅游广告,吸引全球网红来深直播开展城市营销,深圳已成为全国最大出境游集散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从1980年510万元增加至2024年1403.80亿元,全市接待过夜海外游客从不足1000人增加至122.55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383.62亿元、增长13.9%,入境过夜游客人数613万人次、增长34.2%。
旅游供给不断优化。加快构筑标志性旅游景点景区和地标群,引进知名企业来深投资建设乐高乐园、前海冰雪世界、龙岐湾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持续将湾区游、城市游、假日游、滨海游、生态游、入境游、工业游、研学游、邮轮游、自驾游、个性定制游、智慧游、沉浸式体验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歌诗达、爱达、皇家加勒比、MSC地中海等邮轮公司旗下多个航线先后来深,“湾区海上游”深港游航线及海上看深圳、看深中通道预约火爆,旅游选择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市民游客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旅游品质节节提升。新开业小梅沙美高梅、前海瑞吉等高品质酒店,建成深圳机场、深圳湾口岸2个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世界之窗、邮轮母港、欢乐港湾3个游客服务中心,全省率先完成文旅场所支付机具布设,主要景区酒店场馆实现国际银行卡服务全覆盖,推进文旅场所AI翻译器部署推广。推出“文旅深圳”综合服务平台、国际友人“深”游指南、文旅“入境便利包”、“行李轻松行”等,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城市生活新方式和文旅休闲新生态。
坚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以体育之强夯实奋进之基、凝聚奋斗之力
年轻,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深圳体育事业发展的底气和源泉。自1980年启动第一届市民长跑日活动,到1999年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全民健身已嵌入城市肌理,体育精神已融入城市基因。近年来,我们锚定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发挥竞技体育引领作用、健全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全力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深圳市新体育中心、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一批体育场馆设施投入使用,建成超660个都市型、楼宇型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2.5平方米。搭建“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实现学校场馆一门两开、社会场馆应接尽接,走出“都市型共享体育设施”运营管理新路径,获中央改革办推广。举办“深圳杯”系列活动,让全民健身蔚然成风、融入生活,《徒步深圳》《骑行深圳》等书籍展现“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独特魅力,荣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称号。
竞技体育屡创佳绩、为城添彩。持续向国家、省输送高水平运动员,深圳运动员参加2024巴黎奥运会获2金、参加2023杭州亚运会获10金,在游泳世锦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中实现新突破。举办深圳市运动会、市级单项锦标赛、“班、校、区、市”四级学校体育赛事体系等体教融合赛事,推动青年体育人才培育蓬勃发展。实现国家级男足、女足青训中心全覆盖,建成多个国家队训练基地,获评“十四五”规划期间首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培育足球、篮球、乒乓球、冰球、电竞等多支高水平体育俱乐部,构建涵盖国际顶级赛事、国内高端赛事、深圳原创IP赛事、青少年赛事、群众性赛事的五级城市体育赛事体系,成功举办女子冰球世锦赛(甲级A组)、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总决赛及乒乓球、女篮、U20男足等亚洲杯赛事,打造深圳马拉松、中国杯帆船赛、X9高校院所联盟赛艇联赛等国际性自主品牌赛事。全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已超4000元,位居全国前列,入围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将继续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品质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高规格打造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高质量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吸引更多人“在世界行走、到深圳停留”,感受“Amazing Shenzhen”,努力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