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老乡的跟帖:“所以上海往上查几代都是你说的这种人?一个移民城市谈文化?”
这话听着也似乎有点道理——但细想,却藏着老乡不少情绪和误解。蛮好奇,老乡们为什么觉得“移民城市”等于“没文化”,又为什么“都是外地人”这句话,觉得就能抹去今天的现实差异。
确实,都是来上海的外地人,但是来的目的不一样,心态更不同。我们的祖辈来上海,大多是为了安身立命、扎根奋斗。他们搭棚户、做学徒,一点点把人生铺进这座城市的底色里。他们留下的,不只是后代,更是一种认同。
而现在很多人来上海,说直白点,就是打工挣钱谋生讨生活。有没有长久打算?不一定。有没有归属感?难说。同样是外地人,一种是“成为上海人”,一种是“在上海挣钱的人”。这本来就是两种路径、两种心态。很多老乡是真的不知道呢,还是有意在混淆?
有人说“移民城市没文化”,这话大错特错。移民,恰恰是海派文化的根,正因为是移民城市,上海才没有封闭排外,反而融合出了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它既有江南的细腻讲究,又有西方的开放务实;既讲规矩重契约,又懂得活络变通。
就说有些人反感的最具特色的上海话,也不是凭空来的——它是在宁波话、苏州话等基础上,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混合、演变、沉淀下来的。你听不惯,不等于它没价值。
有些人喜欢说“你别傲,你爷爷也是外地人”,表面是讲历史,其实是在找心理平衡。喜欢给上海人往上数三代的外地人,他的心理会有多少的不平衡?
历史不能拿来混淆现实。文化是在时间中长出来的,不是靠“揭老底”就能否定的。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要看它有没有共识、有没有传承、有没有性格——这些,上海都有。也就是老乡们经常质问的:为什么偏偏就是上海?而现实就是,偏偏就是上海,偏偏只有上海。
上海从来欢迎认真生活、愿意尊重这里的人。但不是所有人都带着这份心意而来。如果你讨厌上海话、看不起本地习惯、拒绝融入这座城市的节奏——那也许,这里并不适合你。真正的归属感,来自认同,而不只是地理位置。认同,才是是否属于这里的标准。
我是一直建议不认同上海的外地人,还是不要留在上海,因为上海并不是他们认为的全国人民的上海,大家的上海。因为,首先,上海是上海人民的上海。
上海不排外,但排斥“不愿尊重她”的人。上海人对于祸害上海的毒瘤,非常憎恨。
往上数三代,我们都是外地人——但这并不妨碍,今天这里就是我们共同认同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