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小人书里的大世界、最好“白相”的城隍庙……当读者翻开这本《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老底子”瞬间回来了。弄堂生活、兜小菜场、去三阳盛南货店买年货……那时的一切,活灵活现地重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是小辰光的生活,老底子的味道。
留住城市烟火气
这也是一段记忆的重启。笔者小时候曾住在石门一路,马路斜对面就是三阳盛南货店,每到过年前,爸爸总要带我去逛一下三阳盛南货店,按照妈妈的吩咐,采购年货。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叫花鸡,就在“三阳盛”,用泥巴包裹,泥巴上,还沾着几根细小的鸡毛。好奇这是啥,爸爸讲了叫花鸡的故事,故事里,它极美味,很想买一只吃,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爸爸拒绝了我。后来,生活条件变好了,笔者却再也没看到过像“三阳盛”柜台上摆放着的那种叫花鸡,“三阳盛”,也因此留在了自己的记忆中……《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开篇就是《复杂气味构成的南货店》,当“三阳盛”这个熟悉的名字出现时,一下子唤醒了幼时的那段记忆。作者的亲历,让人有代入感。童年的嘴馋、遗憾一下子都浮上了心头。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共收录了20篇文章,它们或是个人亲身经历,或是口述采访记录,或是历史文献的追根溯源,串联起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与变迁,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市民生活的点滴。全书分为“寻味”“忆趣”和“城记”三部分。其中《弄堂里厢“乘风凉”》《逐渐远去的叫卖声》等文章,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城市的飞速变迁,留住上海人的乡愁记忆;《人民公园故事多》《当年阿拉“白相”城隍庙》等文以个人回忆勾连城市地标的历史与现实;《记忆中的上海年味》《上海人逛过的书市、书展》等,则折射出上海人独特的性格气质,描摹出这座城市的“集体人格”。
1982年夏的三阳盛南货商店(《新民晚报》图,摄影:周铭鲁)
1957年春节期间的上海街头,人们围观小贩的扯铃表演(上海市档案馆藏)
我们眷恋一座城市,或许不因其繁华和便利,而是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珍贵的回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时牵动着我们。书中的场景,不仅仅唤醒了老上海人的童年印记,也为新上海人和孩子们打开了了解这座城市的大门。
书中《弄堂里厢“乘风凉”》一文,写到了当年男同胞在弄堂里冲凉,也是石库门当年独特又常见的风景之一:炎炎夏日的傍晚,许多男同胞就是在弄堂里端着脸盆往身上冲一冲洗澡的。水浇在自家门口,给被骄阳烤上一整天的弄堂降降温。然后,大伙儿搬出小饭桌、竹床、躺椅,开始乘风凉,有时,晚饭也端到弄堂里吃。就像书中写的,“这些记忆,就像夏天里吹拂的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清新与惬意,也蕴含着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温情。”
在弄堂里乘风凉的人们(摄影:陈泰明)
1995年夏,在人民广场喷水池嬉戏玩耍的孩子们(新民晚报图,摄影:周铭鲁)
结缘连环画家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上海这座东方明珠,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城市更新进程,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留存这座城市的宏大历史与市民生活的点滴细节,上海市档案馆持续推动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库的建设。2005年,由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档案春秋》杂志改版创办,成为国内首本档案文化类刊物,以史家或亲历者视角讲述档案里的历史与传奇。2016年,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文章在杂志和网络平台同步接受读者检验。
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区别于宏大历史叙事的“大选题”,诸如《曾经落寞的五角场》《一个淮海路大厨记忆中的名流吃客》《会做人家的上海人》等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小文章”,屡屡创下公众号点击量新高。读者纷纷留言感叹“浓浓的上海味道”“海派上海,道不尽的故事”。
这些反馈,促使“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有意识地向更“接地气”的方向转型,并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上海发布”合作推出“记忆”栏目,专注于发掘和定格上海市民的生活故事——老马路、城市地标的变迁,海派文化、年俗往事以及百姓记忆中的集体情感。
改版创办于2005年的《档案春秋》杂志,是国内首本档案文化类刊物(摄影:葛冬冬)
“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部分推送内容
无独有偶,在上海西区,位于淮海西路的一处公寓里,海派画家罗希贤也正将他的创作重心聚焦于上海市民的生活记忆。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连环画)的传承人,罗希贤对石库门主题情有独钟。“我一直认为石库门是上海人的精神家园。”他自幼在西康路北京西路路口一条名为“恩庆坊”的小弄堂里长大,石库门的生活在他那里如数家珍。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变化,人们虽然搬离了石库门,但心中始终留恋那种温情,那种特有的海派味道,这正是我想用画笔留下来的。”罗希贤说,闭上眼睛,灶披间、大饼油条、孩子们玩耍的身影、挤公共汽车的场景、晚饭过后的闲适……一幕幕都会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我只需梳理脉络、把握节奏,便能将这些画面一幅幅慢慢绘出。”
海派连环画家罗希贤
2019年初,罗希贤创作了《准备过年最闹猛》,生动再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弄堂里过年前的忙碌景象——杀鸡宰鹅、磨糯米粉、煎蛋饺、做熏鱼、换洗床单被套……画面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人情味与对生活的热爱。这幅作品被“档案春秋”编辑一眼相中,征得罗先生同意后,2019年春节期间被用作推文《橡皮鱼、糖纸头、新衣裳……那些年浓浓的年味你还记得吗》的主图,并衍生出一系列动画。这次合作,让上海市档案馆与罗希贤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续交流中,编辑们惊喜地发现,《档案春秋》杂志以及“档案春秋”的选题中,竟有近二十篇与罗先生的画作不谋而合。基于这份默契,2023年9月,上海市档案馆团队专程拜访了罗希贤先生,提出合作出版《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的设想。2025年初,罗希贤特地为该书补充创作了黄河路、红房子、淮国旧、咖啡馆、逛书展等5幅主题画作。
罗希贤先生作品《准备过年最闹猛》
罗希贤先生为该书补充创作了黄河路、红房子、淮国旧、咖啡馆、逛书展等5幅主题画作。图为《淮国旧》
上海市档案馆与罗希贤的深度合作,还催生了一幅经典作品。数年前,由中法艺术家联合呈现的《画上海》艺术展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罗希贤注意到,自己的石库门系列作品引起了许多中外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这份共鸣点燃了他创作一幅全新长卷的念头。“我熟悉石库门的男女老幼,也熟悉石库门的四季更迭。单幅画不过瘾,就把春夏秋冬连在一起。时空虽被打破,但石库门整体的热闹氛围跃然纸上。”
这幅名为《四季石库门》的5米长卷,历时一年完成,罗希贤精心撷取了市民生活中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片段,交融错落,仿佛电影画面中的一镜到底,宛若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勾起了无数人的怀旧情愁。
在《上海市民生活记忆》新书发布会上,罗希贤郑重地将这幅长卷捐赠给了上海市档案馆。“这张长卷是为石库门老百姓、为所有上海人画的。捐赠给档案馆,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展览、欣赏和文创开发等功能。”罗希贤说,“上海正聚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期望通过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让更多人了解这座人民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把它当作一份独特的礼物带回家。”
《四季石库门》长卷(摄影:叶田媛)
淘得珍贵照片
1982年夏的三阳盛南货商店、1983年春节期间的城隍庙商场、1991年上海南市区老城厢清晨生煤炉的场景……翻开《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书中还有一批定格往昔岁月的宝贝照片,它们来自上海市档案馆、新民晚报社、解放日报社、黄浦区档案馆等机构的珍藏。
《新民晚报》作为上海市民的老朋友,多年来秉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念,积累了大量珍贵历史影像。2022年9月,在视频摄影部主任薛慧卿的牵头下,新民媒体资源库特别增设了老照片“珍档馆”,系统收录了晚报记者于1982至1996年间(尤以1982-1986年为主)拍摄的老照片。这些影像覆盖时事、生产、城建、商业、教育、文体及生活等多个领域,不仅定格了时代变迁的关键节点,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细节。在整理过程中,摄影记者还同步查找当年报纸刊载的相关文字报道一并录入,为照片增添了翔实的背景说明。
新民晚报社珍档馆的建设理念和上海市档案馆的城市记忆资源库建设不谋而合——双方都致力于通过影像、文字等形式,记录城市变迁、守护历史记忆。正是这份共同的使命,促使两家机构在为《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配图遴选上紧密合作。最终,书中精选了来自新民晚报社珍档馆的11张照片。
新民晚报社珍档馆的部分老底片
1991年,上海南市区老城厢。这里每天“晨曲”的第一个音符便是生煤炉(《新民晚报》图,摄影:徐福生)
书中另一组重要的影像来源,是黄浦区档案馆珍藏的薛宝其摄影作品。薛宝其,被人们亲切称作“平民摄影师”,从一个袜厂学徒成长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在半个世纪的拍摄生涯中,他立足黄浦、扎根生活,把镜头对准身边的世界和市民百姓。薛宝其擅长在日常行走中敏锐捕捉瞬间——去老虎灶泡开水、去菜场买菜、去浴室洗澡路上、去理发店理发……路过的街头,商店,家家户户门口,邻居洗衣做饭,商店购物,路边遇上的日常生活中各种事,这些习以为常的百姓生活,都成了他相机中的鲜活影像。
后来,薛宝其将自己毕生拍摄的大量照片(底片)捐赠给黄浦区档案馆。在编辑《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时,上海市档案馆在黄浦区档案馆也淘到了宝,收录了包括薛宝其作品在内的8张珍贵照片。
被称为“平民摄影师”的薛宝其先生,将自己毕生拍摄的大量照片(底片)捐赠给了黄浦区档案馆(摄影:董天晔)
茶馆新风:老翻译工作者辅导3名瑞金医院护士自学外语(摄影:薛宝其,黄浦区档案馆藏)
档案相遇未来
在翻阅该书付印电子版后,著名作家金宇澄颇为触动,连夜写下推荐语,他说:“罗马是一个有无数孩子的母亲,实在没法关心这些孩子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这是费里尼的话。上海也有如此繁复的魅力,上海市民们,一如《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作者们,留下了关于上海的这些难忘画面、节奏和表情,一一提示读者:‘我就在其中’,‘我确实在这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滑稽戏项目传承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汝刚也倾情推荐:“岁月如流,光阴易逝。回望那些记忆中的老辰光,犹如雾里看花,似梦如幻。翻阅《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这本书,仿佛将我脑海中留下的许多岁月碎片,拾掇起来,逐一拼贴,还原出一幅五彩斑斓的上海生活画卷,非常扎劲,十分有趣。”
这本书的价值,正如著名作家马伯庸的精炼评价所言:“从回忆里窥见民生,于细微处感知温度,自生活中洞见历史。”
金宇澄、王汝刚、马伯庸联袂向读者推荐《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
作为档案活化的一次创新实践,《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还延伸出丰富的配套作品:2025年新春推出的《上海年味》中英双语动画短片,浓缩上海特色,代言海派文化,让传统民俗“活起来”,并通过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媒平台,向世界展现非遗春节与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出的“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系列文创,不仅是具有鲜明档案特色的文化产品,也是面向中外人士的别致“上海礼物”。
近年来,上海市档案局(馆)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的一体化传播格局,通过探索运用H5、短音频、微视频、AIGC、3D模型等新技术手段,打造了“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跟着档案观上海”“跟着档案CITYWALK”“档案里的老字号”等一系列IP,持续挖掘城市记忆资源宝库,拓展档案文化的表达空间与传播吸引力……百姓的生活变迁、城市的茁壮成长、市民的共同记忆,都在档案中持续焕发光彩。
上海市档案局(馆)近年来积极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的一体化传播格局,打造“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跟着档案观上海”“跟着档案CITYWALK”“档案里的老字号”等一系列IP,不断拓展档案文化的表达空间与传播吸引力
人民,是城市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城市记忆的主体。“人民城市”的动人之处,在于人与城的双向滋养——它既镌刻于宏伟的蓝图里,更蕴藏在柴米油盐、街谈巷议的烟火日常中。一份份鲜活的档案,让人民城市从美好愿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度与情感。《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记录的每一个温暖瞬间,都生动彰显着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这是献给上海市民的一份记忆礼物,更是为上海城市精神提供的一份生动注脚。
来源:档案春秋
撰稿:王瑜明
题图摄影:陈梦泽
编辑:龚紫珺
编审:龚莲
下一篇:诗旅天涯丨三亚景区热度持续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