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5个家庭13个人,现在就找到了一个幸存者,这就是大自然最大的惩罚,但其实这个悲剧是本能避免的。
如果能够乖乖听话,这些人可能就不会死了,不过这个世界没有如果,现在我们只能仔细分析灾难,以免之后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
为什么这一次灾难伤亡如此大?灾难真的能够避免吗?
这才是温柔的杀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帐篷和星空当作对压抑生活唯一的解脱,他们纵情的享受大自然,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最宁静的风景背后可能藏着最迅猛的杀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这场山洪,用十条生命的代价给所有喜欢户外的人提了一个醒。
其实我们肉眼看起来最完美的露营地恰恰可能是最致命的陷阱,8月16日晚上10点左右,东乌盖沟一处非正规景点,5个家庭共13人自发组织了一场周末野营,他们中有知名医院的医生,有博士生,还有带着四年级孩子的夫妻。
他们开着四辆车,深入这片野外,寻找远离尘嚣的片刻安宁,他们选择的扎营地是“河槽”,在枯水期这里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干涸河道,位于两山之间,看起来是搭建帐篷、停放车辆的理想场所。
没有拥挤的游客,只有纯粹的自然,这正是许多自驾露营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野趣”,然而这种地理环境的“完美”却是一个巨大的结构陷阱,河槽的本质是山谷间天然的泄洪通道,它平时的干涸与宁静只是一种假象。
一旦上游山区降下暴雨,四面八方的雨水会迅速汇集于此,形成毁灭性的山洪,悲剧发生时其实营地本身的雨势并不大,这也给了人们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他们无法看到、也无法听到数公里外上游的雨情。
危险并非来自头顶的天空,而是源于看不见的河道尽头,等他们意识到地面开始泥泞、行动困难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洪峰突如其来,瞬间卷走了一切。
听不见的警报
悲剧发生之前其实并非毫无征兆,官方早在8月15日上午10点就发布了强对流蓝色预警,下午3点更是升级为山洪灾害黄色预警,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但它们没能阻止这13个人的脚步。
不过这也是文字预警的局限性,别说他们会不会注意到手机上的提示了,就算是他们看到了有些人也会有侥幸心理,而且难得的宁静休息,也不想被这些“可能因素”打搅,眼前的风和日丽远比手机屏幕上的警告更具说服力。
有内蒙古的网友在网上说其实在事发前就有当地牧民发现他们后上前劝离,提醒他们此地的危险,只是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这些口头警告也并没能劝动这13人的,不过我们也不能说他们是“不听劝”。
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侥幸,你跟我说马上会下大雨,我抬头一看天上,连个云彩都没有,那大太阳照的人都睁不开眼,我也不会信你说的话,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感官。
也更愿意认为“意外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对当地情况的不了解加上一丝侥幸心理,这些都堆积在一起,就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处境是无比安全的,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是“仅此一家”。
曾有一名男子带着家人在暴雨中,选择将车停在一个立交桥的低洼处避雨,是不是觉得没什么问题?但低洼地形是很容易造成汇水情况的,车体一旦被泡了,那就动弹不得,也就是水流比较小,要不然整个车和人都会被冲走。
毁灭的证据
山洪来临只在一瞬间,大自然用最原始、最暴力的物理力量,彻底撕碎了所有的安全幻觉,那四辆曾承载着欢声笑语的汽车被洪水冲击得破烂不堪,几乎完全变形,车窗和轮胎早已不知去向。
生命的代价更为沉重,10人遇难2人失联,这些遇难者,无论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医生还是博士,在自然的伟力面前都显得同样脆弱,灾难是无情的、也是无差别的,目前找到的唯一幸存者是一名十九岁的女孩。
她刚刚参加完高考,在这场劫难中腿部受伤,凭借着求生的本能独自逃生,她的幸存是一个奇迹,但这样的奇迹并不值得夸奖,自然灾难来临的时候,是残酷又不讲道理的,这也是对“侥幸心理”最大的还击。
为了搜寻失联者,当地出动了超过700人的救援力量,动用各种机器设备在这片复杂的地形中展开地毯式搜索,救援的规模和难度还有网友发到网上的环境特写都在讲述着当晚那场灾难有多严重。
这场悲剧不是要我们放弃山野,而是要我们重新学会敬畏,敬畏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做到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风险的预知,真正的户外安全,从来不是源于眼前的风平浪静,我们要认清潜在危险才行。
户外活动的核心不应该只是“寻找一个完美的营地”,而是“识别并避开危险的地貌”,安全教育也不应只停留在“出门前看天气预报”,更要深入到对地理环境风险的理解,下一次当我们选择营地时,或许该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下雨,水会从哪里来?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