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验初秋的清爽,享受亲近自然的美好,不少人都规划了户外露营活动。但正值汛期多雨天气,加之野外环境复杂多变,在户外拥抱大自然的同时,要留意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露营出发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露营地位置选在哪儿更合适?被蚊虫叮咬后怎么应急处理?露营餐食怎么选更健康?遇到紧急情况如何应对?满洲里市文体旅游广电局为广大市民、游客准备了户外露营安全防护实用知识,一起了解。
出发前要做哪些准备?
出发前,提前查看天气预报,充分了解目的地有关情况,关注气温、降水、风力等变化,避免在暴雨、雷电、大风天气出行,不去人迹罕至、手机信号差的地方。
携带的装备要包括露营帐篷、睡袋、地垫。穿着方面要带好登山鞋或轻便运动休闲鞋、防水冲锋衣。如果要去山里露营,还需登山杖、排汗袜、遮阳帽、手套、眼镜、背包等。初秋气温多变,昼夜温差较大, 薄厚衣物都要带齐。
还要带好充足的水和食物、雨伞、打火机、手电筒、户外电源、防晒用品、水袋(壶)、急救包(碘伏、纱布、创可贴、驱蚊液等)。
露营地如何选择?
户外露营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搭建帐篷,作为饮食起居的地方,既要结实安全,又要舒适温暖。下面这个小口诀,用起来。
扎营的“三不要”
不要选择峡谷中央、坡下、沟底、陡峭山坡、山脚扎营,避免山洪、泥石流、落石等。
不要紧挨河流、溪谷、洼地,避免积水、涨水。
不要在高压线铁塔和电线杆附近扎营,避免触电。
扎营的“三要”
要选择较平坦的地势,或周围没有布满碎石的山坡。
要选择排水条件好的地方扎营,这样不会出现积水问题,避免下雨时帐篷被淹。
要在有足够阳光照射的明亮干燥地方,不要选择阴暗潮湿的地方。
做饭、用火需要注意些什么?
享受露营野炊的乐趣时,消防安全不能忽视。户外用火要在明确允许野炊的指定场所,做到人走火灭,不在林区、草原等防火重点区域使用明火。关于做饭、用火提示的实用口诀,用起来。
五“要”
要保持空气流通、不在紧闭的帐篷里做饭。
要在晚间临睡前检查是否熄灭了所有火苗,帐篷是否固定牢固。
要在帐篷外放置盛满水的水桶,以防万一。
搭建帐篷时,帐篷出口要处于背风位置。帐篷每个角都要找重物压住,保证抗风能力。
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离开时把火熄灭,以免引起火灾。
五“不要”
不要在帐篷内使用明火取暖。
篝火不要靠近帐篷,焚火时保证有人看管。
不要破坏当地植被。
不要捕杀野生动物。
露营产生的垃圾不要随意丢弃,保护好生态环境。
户外露营如何避免蚊虫叮咬?
野外昆虫较多,蚊子、蜱虫等不仅会带来瘙痒和不适,还可能传播疾病。
在露营前,应准备防蚊液、蚊香等防蚊用品。
选择露营地点时,避免在草丛茂密、潮湿的地方搭建帐篷。尽量选择通风良好、地势较高的地方。
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采用蚊帐与驱蚊灯组合进行防护。
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切勿直接用手拔除,以免蜱虫头部残留在体内引发感染,应及时就医处理。
户外露营如何保证饮食安全?
露营的饮食安全很重要。下面几个提示,一定要知道。
饮用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未处理的自然水是户外旅行者腹泻的主要诱因之一。户外水源如溪流、水库等可能携带细菌、寄生虫或化学污染物,如果直接饮用,易引发腹泻、呕吐甚至严重感染,建议自行携带干净安全的瓶装饮用水。
食物
在选择食物时,优先选择易保存食品,如健康的全谷物饼干、烤面包、水果干和坚果等。尽量避免沙拉、寿司等容易变质的食品。
建议露营用的生熟食材分开存放,烹饪时注意观察是否熟透,剩菜不宜二次食用。避免采摘误食不熟悉的野果、野菜、野生菌类等。
现场烹饪的食材,建议选用在保质期内、定型包装或真空包装的半成品净菜(如速冻饺子、切配好的炒菜组合料包),或是事先在家彻底清洗干净、已经切块处理的半成品,现场简单加热或翻炒即可。
个人卫生
随身携带一次性清洁湿巾或便携式洗手液,在烹饪前后、进食前后清洁双手。
选择易于清洗和消毒的餐具套装,或者使用环保材料制成的一次性餐具,并妥善处理废弃物。餐具每次使用前后均进行适当清洁或替换。
露营产生的垃圾不要随意丢弃,保护好生态环境。
遇到山洪等紧急情况如何避险逃生?
牢记“快、高、避、稳”四个关键字
“快”:行动要快,如身处险地,收到高级别预警信息,就要立即撤离,毫不犹豫,不要贪恋财务。
“高”:向高的地方转移,如处于低洼地区,要向山坡等高处转移,转移路线应向溪流河谷两侧的山坡、滑坡体两侧的高地转移,千万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滑坡体的滑动方向转移。
“避”:避开危险的地方,避开一切可能被洪水冲垮、冲毁或带电的地方。
“稳”:心态要稳,被洪水围困要第一时间用手机求救,立即拨打110、119、120等全国统一应急电话,清晰说明所在位置、人数及具体情况,耐心等待救援,同时找到坚固的地方固定身体,如不慎落水,要找到身边的漂浮物,尽快向岸边游动,争取上岸避险。
掌握这些露营实用指南,趁着风光正好,挑一处心仪的露营地,带上家人、朋友一起体验亲近自然的惬意与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