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华
荐稿:邵春艳
9月27日上午,我和儿子简单游览完了浅草寺和东照宫后,已近中午,于是按照行程计划绕过不忍池,到附近的东京大学食堂里就餐。 食堂环境不错,饭菜价格适宜,还是可以接受的。
之前听说过日本最好的大学是东京大学,但对它一概不了解,此时此刻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于是在网上摘抄部分内容了解一下:
东京大学成立于1877年,是日本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亚洲最早的西制大学之一,本部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顶尖名校。共设10个学部包括法学部、文学部、经济学部、医学部、理学部、教养学部、工学部、农学部、教育学部和药学部,15个研究生招生院所,校内有50个本科专业和96个研究生专业。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溯源到灵元天皇时期;学校于1886年更名为“帝国大学”,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国大学;1897年,其易名为“东京帝国大学”;二战后的1947年9月,正式定名为“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的综合实力为日本所有大学里的第一名,在亚洲也是名列榜首,校内所有的学科门类没有明显的短板,在医学、力学、文学、政治学和工学等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影响力,在建筑学、土木等领域更是居于最尖端的队列。
东京大学最厉害之处便在于其科研成果。东京大学总共培养了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大多数都是颇具技术含量理科领域;同时东京大学还培养了6名沃尔夫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得主、1位盖尔德纳国际奖,16位日本首相。
不了解不知道,原来东京大学还是这么厉害的学府。
吃完饭后,我们在校园里转了转,游览了东京大学的校园风景,感受一下世界名校的文化氛围。
东京大学标志性建筑据说是安田讲堂,在大学校舍中是独一无二的。量块化的形式加上哥特式的基调,赋予了大讲堂强调垂直性的外观设计,使其带有独特的表情,成为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校园里的其它建筑风格都各自具有独特的特色,体现了其浓厚的教育氛围,简洁而富有力量感。
校园里有一处被称之为心之池的景点,这里的风景优美宜人,据说来东京大学游玩的游客大都会到此一游,网上查询原来此池还有故事渊源:
明治时代作家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三四郎》,叙述一名出身九州乡下的青年,到东京就读东大后(当时称东京帝国大学),经历了与都市的洗礼以及初恋后所带来的成长。这部青春物语(故事)以东大校园及周边区域为主要舞台,而这座“三四郎池”,就是小说中主人公三四郎与女主角美祢子初遇之处。三四郎池原名“心字池”,原本亦是江户时代加贺藩邸内庭园“育德园”的水池造景。
校园里绿树成荫,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特别吸引我,树冠很庞大,树干嶙峋、沧桑阅尽,枝干虬曲古疏,极具风采,可惜拍了好几次也没拍全。
通往大学正门的路两旁是一些比较高大的银杏树,待银杏树叶金黄,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之后我们来到东京大学的正大门,却发现大门上没有校名呢?网上一查有如下的解疑答惑,不知是否如此原因?
东京大学正大门为什么没有校名?历史因素 首先,东京大学正大门没有校名的原因之一可以归因于历史原因。东京大学创办于1877年(明治10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校名并不是重要的标识。这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教育系统较为简单,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校名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为了追求简洁和美感,建筑师可能更倾向于在正大门上不加任何校名。
走出学校大门,往南几百米是东京大学的另一个大门:赤门。
赤门作为东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说也是游览该校的必看之处,可以感受到东京大学的历史积淀和学术气息,从而了解日本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历程。
赤门建于1877年,曾经是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前身)的正门,见证了日本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赤门的砖墙和铜门的设计非常具有代表性,展示了西式建筑和日本传统建筑的融合。 现在虽然不是东京大学的正门,不过历史悠久,比正门更被认为东京大学的象征,甚至成为东大的代称,是日本的国宝级文化财产。
我们作为游客,对校园内环境不熟悉,只能简单转转,简单了解一下,留存部分图片分享,也算到此一游,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