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各类刺客就蹦跶出来了,雪糕、空调无一例外。
但这个夏天,铂爵旅拍被却“不结婚的年轻人”拍在了沙滩上。
曾经靠一句“想去哪拍就去哪拍”洗脑全国的婚纱旅拍龙头,现在却在欠薪、失联、关店的消息里摇摇欲坠。
这个行业的“刺客”,似乎终于在高投入、低回报、消费观转变和自身经营混乱中,走到了尽头。
事情的起因,是7月中传出的一张内部《告知书》。里面写得很委婉,说是“放淡季假”,但员工们都懂,那是变相让大家“自谋出路”。
旅拍线全面暂停,恢复无期。
再看看网友爆料、员工发声,已经不止“放假”这么简单,有人三个月没拿到工资,有客户交了钱连人都找不到了,投诉电话打不通,客服干脆“消失”。
要知道,几年前的铂爵旅拍还风光得很。
它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婚纱摄影店。创始人曾是个摄影师,2011年,他看准年轻人喜欢拍照+旅行的趋势,率先把“度蜜月”和“拍婚纱”捆绑打包,搞出了一个“旅拍”的概念。
还别说,这一招恰好拿捏了年轻人“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天性,不少90后婚纱照首选旅拍,既能看风景,又能拍出美美的照片,一举两得。
两年后上线O2O,开始线上下单、线下拍摄的商业模式,自此一炮而红。
到2018年前后,“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广告,几乎洗遍了所有地铁、电梯、综艺节目。
有网友开玩笑说:“只要你还活着,就躲不过铂爵旅拍的广告。”
待直播电商兴起后,铂爵也迅速进入李佳琦直播间,商品上架18分钟就卖出1万多单,堪称神迹。
当时的铂爵,可谓是很多新人心中的“第一选择”。
只可惜,风光背后是巨额的广告投入和烧钱换市场的逻辑。
据内部员工说,公司广告投得太狠,线下客流其实跟不上,营销成本越来越高,反倒把利润空间挤压没了。
更何况口罩之后,旅拍行业本就受限严重,而消费习惯也在悄然转变。
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更务实了,婚礼可以不办,拍婚纱照不再是“必选项”,很多人干脆旅行时随手找个摄影师拍一组纪念照,性价比更高、形式也更自由。
如此一来,就让铂爵这样的“重模式”机构陷入尴尬:全国几十家摄影基地,数千员工,庞大的门店和后台运营系统,一旦客源减少,就很难维持收支平衡。
据说光是厦门总部,曾经就占据了整整20层办公楼,如今已经大面积腾空。
更糟的是,在旅拍主业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公司开始把资源往AI写真、新业务上倾斜,结果就是原本拍婚纱的客户还没拿到照片,公司已经把钱转投到“新赛道”去了。
甚至一些门店进账的钱,直接被总部划走补别的窟窿,导致一线员工天天要面对客户的怒火,却什么也解决不了。
当然,公司也不是没回应。
7月19日,铂爵微博、小红书先后发公告,说是“因行业内卷、成本高企,旅拍业务拖累整体”,所以决定缩减业务、优化组织架构,还承诺“所有未完成订单会100%履约”。
但这些承诺,有人信吗?客服失联、门店换招牌、投诉热线停机、照片修图进度遥遥无期,这一切都说明:铂爵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句“优化业务”能解释的了。
曾经的铂爵旅拍,是站在时代风口的弄潮儿。
它捕捉了年轻人对浪漫、仪式感的渴望,也借助营销把旅拍这门“非刚需”生意推上了高光,但它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消费者变了。
现如今,婚礼不再是“人生头等大事”,甚至00后都不愿意结婚了,所以仪式感这东西,也不是只有穿着婚纱站在大海前才叫浪漫。
而那些从铂爵买了服务却拿不到照片、退不了钱、投诉无门的消费者,恐怕才是真正的“被拍死”的人。
说到底,铂爵的倒下,不是突然,而是积重难返。
它的失败,是一场品牌光环过度依赖、资金链脆弱、业务模式僵化和消费趋势脱节的综合结果。
在消费者对性价比越来越敏感的当下,重资产的“标准化旅拍帝国”,反而成了拖累自己走下坡路的负担。
它不懂的是,00后不拍照了吗?不是。只是他们不愿意再花上万元、去走一遍别人设定好的“流程”;他们要的是表达自己,而不是成为模板里的一对新人。
这也是为啥这两年撕拉片爆火的关键所在,即使是一张699的废片还是有人愿意买单,无非就是精准拿捏了00后标新立异的心态。
而铂爵却没跟上这一点,也没处理好自己“开源难、节流更难”的核心问题。
等到员工维权、客户声讨、门店罢工、投资冻结、股东查封…一环环崩裂,最后这个行业曾经的“天花板”,就这样倒在了沙滩上。
或许,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告别,而是一种商业逻辑的谢幕。
未来的旅拍,不再靠“全国分店”“明星代言”“一句口号打天下”。
而是回归旅拍本身,靠真正懂得用户的内容创意、灵活机制、轻资产运营,以及最重要的:说到做到。
而不是像铂爵这样,用照片讲浪漫故事,却连照片都交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