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全国多地持续被高温“炙烤”,仿佛成了露天“桑拿房”。在这样的背景下,“哪儿凉快哪儿待着”不再是玩笑话,避暑成了大众出游的刚性需求。
令人意外的是,连日来,“到海南避暑”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不断发酵。有网友不解:一向以热带风情著称的海南,主打的不是“避寒过冬”吗?怎么和“避暑”扯上关系了?
这并非网友的调侃,现实中已有不少人用行动给出答案。当前,暑期来琼的机票已进入预订高峰期,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暑期进出海南的机票出行峰值将一路延续至8月下旬。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游客专程奔赴海南避暑。航旅纵横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暑运期间从东北三省飞往三亚的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约1倍,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
海南的夏天究竟“凉快”在哪儿?这座常年以“暖冬”为招牌的海岛,又藏着怎样的“消暑密码”,能在炎炎夏日成为人们的避暑新选择?
“到海南避暑,认真的吗”
虽地处热带,却并非我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
以“海南”“避暑”为关键词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网友讨论热度很高。有的表示诧异,“到海南避暑,认真的吗?”更多的表示认可,甚至给出了游玩攻略,“刚从三亚回来,海风吹得很舒服,特别是晚上,很凉快”“已经多次暑假带娃去海南,真的不热”……
游客在三亚的沙滩上享受惬意的亲子时光 来源:三亚日报
“别被‘热带’二字困住了想象,以为越往南的地方越热。”近日,东北游客孙明来三亚度假,他惊喜地感慨道:“当漠河气温飙到35℃,东北的夏天变得难熬。没想到白天温度30℃出头、晚上海风习习的三亚竟比东北凉快!”
无独有偶,网友小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当父母和朋友听说我暑假打算去海南,基本上都是一副‘你确定?’的表情。可当我真正来到海南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热,尤其是在沙滩边,凉爽的海风吹不停。家人们可以放心大胆来!”
气温数据也佐证了“海南并非我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这一说法——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显示,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多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最高气温37℃至39℃,局地达40℃至41℃,而同期海南大部分地区极端气温在37℃以下。
此外,统计数据表明,常年(1991—2020年)夏季两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最高气温37℃以上的高温天气年均超过5天,最多接近10天,而夏季海南岛同级别的高温天气仅0.5天,盛夏时节海南岛比国内许多地区还要凉爽。
这让人不禁疑惑,为啥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地处低纬度的海南,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
对此,海南省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吴胜安科普道,首先是“海洋护体”,四面环海的海南,水比热容大,冬天降温慢,夏天升温也慢,这使得海南冬季平均气温约20℃,夏季平均气温也仅约28℃,气温波动幅度远低于内陆,夏季极端最高气温也明显低于内陆众多“火炉”城市。
其次,海南岛主体位于北纬18度至20度之间,与夏威夷、加勒比海等世界级的度假胜地同处黄金气候带,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一方面,在夏季,较低的纬度能避免副热带高压带来的热穹顶效应困扰,另一方面,海岛海陆风效应使得夜晚变得清凉。
加之海南保留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红树林、湿地等,能很好地蓄积热量,有效调节局地小气候。在省会城市海口,周围湿地环绕,五源河湿地公园、美舍河湿地公园、迈雅河湿地这些“城市绿肺”成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利器。
游客在海口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周边的冷泉游玩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口市林业局总工程师任逸文说,湿地的空间布局,优化了城市风道,促进空气流通,水体和植被覆盖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此外,湿地公园的乔木树冠层和植被覆盖区域可有效阻挡部分紫外线,降低城市热辐射强度。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纳凉的好去处,也在调节着城市的“微气候”。海南将口袋公园建设列为2025年10项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目前已经启动49个口袋公园项目建设,涉及16个市县。
为何会形成“刻板印象”
与多年来海南旅游产品的供给息息相关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大量游客误以为海南的夏天一定酷暑难耐?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多年来海南旅游产品的供给息息相关。
“海南因为纬度低,光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超2000小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户外活动的热情,也对海南夏季的旅游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潘志新谈道。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海南被贴上了“冬季避寒康养胜地”的标签。“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可以说是伴随着海南旅游事业一起扬名的,也让海南“养生岛”的形象家喻户晓。
据了解,冬季的海南曾多次入选中国气象局与文旅部联合发布的“避寒康养好去处”榜单。以三亚、保亭、陵水等地为代表的南部区域,因温度适宜、空气质量优良,已成为国内康养客群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主推冬季来海南,在持续强化冬季旅游优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夏季旅游市场的声量。这使得大众对海南旅游的认知形成了季节性偏差,忽略了夏季海岛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多数游客来海南的行程安排仍以日间活动为主,无论是滨海观光、景区游览还是水上运动,核心体验集中在日照充足的白昼时段。夜间消费场景与文化体验项目开发相对滞后,这也让游客难以感受到海南夏夜的清凉与活力。
部分沿海旅游城市如三亚,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期占据海南旅游市场的核心地位,在旅游开发进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倾斜与市场关注。
此外,海南中部山区市县的旅游价值还需要更深入地挖掘。这些区域海拔相对较高,夏季气候凉爽舒适,特别是热带雨林气候清凉宜人、生态景观独特,成为天然避暑场所。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这些区域将进入多数游客的出行选择清单。
在琼中的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游客感受溪水的清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潘志新认为,近年来,避暑旅游需求愈发旺盛,打造“清凉城市”可很好地满足市场对避暑地的需求。海南具备发展“清凉城市”旅游的多种有利条件,可以开发出很多“玩法”。
今年夏天,为打破外界对海南夏季“酷热难耐”的误解,海南不断创新优化夏季旅游产品供给,系统构建了以“上山、下海、入馆、悦文”四大维度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旨在为游客朋友提供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的沉浸式避暑体验。
具体而言,“上山”游,是深耕雨林生态,释放自然清凉价值;“下海”游,是升级滨海度假,引领亲水时尚潮流;“入馆”游,是厚植文化底蕴,打造人文清凉空间;“悦文”游,则是激活夜间经济,营造都市清凉风情。
刺激消费再加码,海南还推出了“清凉一夏 海南度假”4000万元夏季旅游消费补贴,向本岛居民、入岛游客发放实质性补助,涵盖交通、住宿、餐饮、景区门票等领域,补贴比例从15%至30%不等,让游客真正实现“少花钱、多体验”。
怎样当好“避暑搭子”?
优化产品供给,探索“凉资源”的N种打开方式
面对火热的避暑游市场,海南应当如何把握机遇?
走进五指山红峡谷旅游区,一艘艘皮划艇沿着河流蜿蜒而下,穿过急流、怪滩、险弯,两岸满目雨林葱翠,河水叮咚,欢笑不断,游客们一身暑气在漂流中消散。
游客在五指山红峡谷文化旅游风景区体验刺激的峡谷漂流 孟志军 摄
“热得无处可躲的盛夏,走进山林深呼吸真的很惬意。”来自湖南的游客刘奕曼带着孩子来五指山度假,“这里环境舒适,人也不多,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
五指山市旅投集团总经理曹银桥介绍,围绕清凉,五指山精心策划了“游山玩水 天赐‘凉’缘”淡季旅游营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差异化破局、年轻化表达和生态化赋能,打造“亲水避暑+雨林音乐”的淡季旅游产品矩阵。
在海口,长影环球100奇幻乐园“极限飞车”剧场里,配合音效和灯光,汽车摩托车特技表演团队“华家班”的大型飞车特技表演引得看台上爆发出阵阵惊叫和掌声。走出剧场,室外空地上的千年非遗打铁花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
“从游客反馈来看,夜场的演艺是最受欢迎的项目。除了极限飞车、打铁花之外,该乐园还有不少其他夜间项目,让游客们能够避开热浪玩到爽。”长影环球100奇幻乐园相关负责人田春楠介绍。
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健生指出,海南依托“热岛凉山·清凉海韵”的独特优势,可通过精准定位客群、优化产品供给、推出多元优惠等方式,将滨海、夜游、雨林、山地、冷泉等“凉资源”转化为拉动文旅消费的“热经济”。
他建议,以“清凉避暑+文化体验+社交裂变”为核心,开发更多适合夏季的避暑旅游产品,如雨林探险、水上活动、夜间游览等,突出海南的清凉一面。同时,针对不同客群的需求,打造专属“凉资源”产品,并辅以针对性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游客消费。
海口市旅文局负责人表示,夏季恰是重塑旅游体验的契机,关键在于打破时空限制。海口创新“反时差消费”,白天推火山口探秘、博物馆看展;夜晚以夜市、夜游、夜演激活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瞩目的2025年(第二十六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将于8月2日至8月31日举办,以“清凉海岛”为核心主题,全省各市县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以“一县一品”模式推出39项特色活动,形成“沿海亲海、中部纳凉”的全域欢乐、全域清凉格局。
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欢乐节期间,全省景区、酒店、免税店等涉旅企业将同步推出优惠活动,与促消费补贴形成叠加,让游客在体验全岛清凉活动的同时,享受实实在在的消费红利,“补贴、折扣的双重优惠,将切实降低游玩成本,让广大游客到清凉海南度假,从‘向往’变为‘触手可及’。”
原标题:
当前,暑期来琼的机票已进入预订高峰期
“避暑海南”,是认真的!
记者:邱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