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东航、南航、国航三大航预计合计亏损超40亿元,暑期市场“旺丁不旺财”。面对压力,航司纷纷求变:缩短值机时间,优化航线网络,创新经营模式。但受高铁竞争、票价下行等影响,下半年民航扭亏任务仍艰巨。
7月22日清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T5 航站楼,乘坐东航 MU2345 航班前往深圳的商务人士陈先生发现,值机截止时间从航班起飞前 40 分钟缩短到了 30 分钟。
不仅是东航,今年以来民航值机时间缩短已逐渐成为行业趋势。7月8日起,南航在“广州—北京大兴”往返航线推出“一刻登机”服务,旅客只需在航班计划起飞前15分钟完成安检并抵达登机口即可登机;5月1日起,广州白云机场的东航“空中快线”航班人工柜台截载时间也缩短了5-10分钟。有网友表示,“早该如此,不然坐飞机的便利性越来越低。”
图源南方航空
为了便利旅游出行,5月份上海虹桥机场联合首都机场、东航、国航推出京沪快线跨航司自愿签转服务。持有经济舱6折及以上舱位客票的旅客,在支付机票价差后,可将航班改签至同日东航、国航实际承运的同航段航班,8折以上舱位客票还可限免一次签转手续费。民航资源网专家韩涛表示,这是国内首次由航空公司主导发起的跨航司签转合作,对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旅客体验、增强民航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或将推动行业从"竞争"转向"协同"。
不仅如此,近日,东航正式推出 “线上选餐” 服务,为头等舱、公务舱旅客提供便捷的个性化选餐体验,该服务目前首先在 “上海 — 北京大兴” 航线提供热正餐的航班上率先试点,后续将逐步覆盖东航及旗下上航的各个国内外航班。
图源东方航空
观察发现,今年以来,三大航不断优化或创新服务“讨好”旅客。同时通过“增开优质航线、收缩低效航线”的方式积极调整航线网络布局以寻求突破。
以南航为例,公司围绕暑期出行需求,重点增投新疆及西北、东北、西南等热门市场,新开北京大兴至阿克苏等航线,加密北京大兴至阿勒泰等航线,新开及加密共计676班次。国际航线方面,新开加密班次总量达192班次。同时,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南航也暂停了上海浦东—大阪、深圳—大阪等多条中日航线的部分航班。
东航则以班次加密、机型“小换大”等方式,重点增投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航班运力。暑期期间,东航新开38条国内航线,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旅游热点地区。国际航线方面,东航在6月中旬的10天内密集开通了上海—日内瓦、上海—米兰等多条新航线,其欧洲航点已达14个。
宠物友好服务也成为航空公司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举措。7月份,东航新增16条宠物专属航线,航线总数达到17条;南航新增10个"爱宠进客舱"服务场站,同时优化爱宠运输标准。这些措施为携带宠物出行的旅客提供了更多便利。
图源中国南方航空
从值机时间缩短到航线网络优化,从跨航司签转到宠物友好服务,这一系列服务、航线变化,背后是航司与机场方面在经营压力之下的主动求变。
今年上半年航司的经营数据再次印证了“旺丁不旺财”的现实。南航、国航、东航披露2025年半年报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三大航预计共录得净亏损42.38亿元~55.56亿元。其中,东航和国航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东航的减亏幅度最大,且是三大航中上半年亏损最少的航司。南方航空较去年同期亏得最多。
从三大航司去年经营数据来看,客公里收益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南航平均客公里收益最低,为0.48元,同比下滑12.73%;东航下滑幅度最高,达13.66%;国航相对较高,平均客公里收益为0.53元。
对于持续亏损的原因,上述公司均解释称,主要是来自国内市场竞争及国际环境影响。
国内市场方面,民航面临着高铁强势竞争与运力过剩的双重夹击。
2025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标志着“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络的基本贯通。届时,高速铁路网对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将超过95%。“高铁运行时间在四小时内的城市,其民航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民航业资深管理顾问于占福表示。
民航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前国内航空市场正面临明显的运力过剩压力。据了解,由于国际航线恢复进程不及预期,大量原计划执飞欧美等远程国际航线的宽体客机被迫转投国内市场运营,进而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对机票价格形成持续的下行压力。飞常准数据显示,到2024年,国内航运力投放已超过2019年同期,并大面积向国内市场倾斜。
据搜狐旅游了解,今年暑期虽然未重现去年票价“大跳水”现象,但部分热门旅游航线价格调整幅度显著。以广州至乌鲁木齐航线为例,7月至8月上旬期间,OTA平台机票价格普遍维持在高峰期的6-7折区间,且与往年相比,高价周期明显缩短。进入暑期末,该航线票价降幅进一步扩大,最低降至900元。
航班管家7月15日数据显示,暑运第二周民航境内经济舱平均票价达859.8元(含税票价),同比2024年下降5.3%,同比2019年下降5.6%。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价格竞争压力或将倒逼航空公司采取更为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进而可能压缩在机队更新迭代、服务品质提升等关键领域的投入。
为稳定票价,今年3月,民航局在年度工作会上提到,要在2025年完善航空运输市场监测预测,常态化开展市场供需态势分析研判;规范重点时段和特殊情况航空运输价格行为,加强价格收费监管,维护航空运输市场价格秩序。
行业分析师邓浩越认为,传统的假期收益管理策略正在失效。他指出,航司惯用远期高价试探市场,但旅客早定行程的特性导致后期需求不足时被迫“恐慌性”降价,甚至出现全舱开放的低价甩卖现象。
“当前民航收益管理亟需转向用户中心模式。”邓浩越建议,航司应建立多条转型路径:构建基于旅客需求洞察的多维票价体系;完善收益精细化分析机制;拓展辅营收入渠道。“只有回归服务本质,动态调整收益预期和产品策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撰文 | 晓慧 编辑 | Mu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