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龙井”,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龙井茶,但“龙井”既是茶名,又是地名,更是泉名。据说自三国时期开始,每逢干旱,当地人就会到这口泉边求雨,十分灵验。因而古人就认为,这口泉与东海相通,下藏神龙,故有“龙井”之名。另一种说法是,用木棍搅动泉水,运气好时会出现一缕缕神似龙须的水纹。也因龙井泉的存在,杭州百姓就习惯用“龙井”称呼这一带,龙井村、龙井寺由此得名。
乾隆皇帝爱茶,一生中曾六下江南,因慕龙井山水与茶名,先后四次巡幸龙井,寻山问水,观茶作歌。在乾隆皇帝“问茶”的途中,他取八处景点,作《龙井八咏》,并御题“龙井八景”——龙泓涧、风篁岭、过溪亭、方圆庵、涤心沼、一片云、神运石、翠峰阁,誉为“湖山第一佳”,“龙井八景”因此而闻名于世。
“龙井八景”虽然个个体量不大,但其中山水风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颇有妙处。若从龙井村起始,去寻龙井八景,便恰好行过乾隆皇帝的上山之路。
自龙井村出,可从“龙井问茶”石碑处下行,便可见一方小院,院中藏有古人题刻的石碑,俱与龙井相关。转过庭中回廊登山,此处即依次可见龙井八景中的神运石与翠峰阁。
《龙井见闻录》引《西湖游览志》称神运石“高可丈许,奇怪突兀”,后人以其状若游龙,有击石祈雨而云生之说。1148年,在对龙井进行疏浚时,发现了这块用于祈雨的神运石和铁牌。相传在神运石被发现时,已有文字镌刻在石上,但大多已磨损难辨,故而乾隆皇帝作诗:“闻说铁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乌年。”至今神运石上仍可见乾隆皇帝的五处诗刻。
再向上登过数层石阶,即可见乾隆亲题“湖山第一佳”匾额。翠峰阁因建于翠峰(又称碧螺峰)得名,相传乾隆皇帝曾登阁远眺,一览龙井胜景,由此欣然题字。
自另一方向下山,路的尽头便是龙井盘山公路边的一块石头——“一片云”。这块太湖石高约3米,清润玲珑,古人觉得此石远远望去仿佛一片云彩飘落在此,所以称为“一片云”。相传北宋辩才法师十分喜爱此石,曾有“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的题句。
由“一片云”所对石阶进山,不远处即可见一座茅檐木构建筑,这便是方圆庵了。《寿圣院记》中写道:“庵曰方圆,不执一也”,意为顺其自然,方圆不必统一。一说该建筑圆盖方趾,蕴涵天圆地方之说,是佛教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谈及龙井,不免要提到“龙井茶鼻祖”——辩才法师。北宋年间,辩才法师退居龙井,开山种茶,品茗悟性,他所居之处便是方圆庵。辩才法师精通佛典经论,善诗能文,彼时如秦观、赵忭、苏轼等文人皆曾与他交往唱和,游历龙井。而因法师声名远扬,来访者众多,他便在寺前虎溪上筑“归隐桥”,并立下一个清规:殿上闲话最多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苏轼离杭前曾上龙井与辩才拜别,秉烛夜谈。次日相送时,辩才不觉过桥,送苏轼至风篁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有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遂建亭于桥上,即为过溪亭,亦名“二老亭”,现仍存有苏轼手书“二老亭”牌匾。在过溪亭附近,可见一潭池水,即是“涤心沼”。《寿圣院记》载:“沼曰涤心,渊清澈也。”相传用此沼之水洗涤,可除尽尘世之烦恼。
乾隆皇帝作八景咏诗,就此三景(方圆庵、过溪亭、涤心沼)引经据典,他写方圆庵道:“方圆庵是辩才迹,葺筑曾经闻启祥”;写过溪亭道:“一笑诗吟杜子美,墨名儒行足风流”;至于涤心沼,他写:“辩才归老开精舍,沼水曾临苏与秦”。
走过溪亭,沿溪而上,即是风篁岭。《咸淳临安志》记载:“元丰中,僧辩才大师淬治修篁,怪石风韵萧爽,因名曰风篁。”苏轼亦有诗写:“问讯风篁岭下梅”。而至于龙井八景中的最后一景龙泓涧,则是自龙井寺旁蜿蜒而下的一条溪涧,是西湖的四大母亲溪之一,一路贯穿了龙井景区,将这八景串联起来,最终汇入西湖。如今在西湖景区里,仍有龙泓涧景区供来客游玩。
世人或知龙井茶香,却鲜闻其源;或感八景清幽,却不谙其魂。循着《龙井八咏》的诗行漫溯,踏过“虎溪送客”的山路寻源,龙井八景早已超越表象的山水,成为一条贯通古今的精神通道。沉默的溪流与石刻,都承载着千年茶魂的馥郁、禅意哲思的澄澈与文人风骨的雅韵。
龙井山水间被尘封千年的茶禅真味与历史精魄,正是对“何以龙井?何以茶禅?”的最佳回应。
(来源: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