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年,这一国际性电影盛会再度在中国举办——2025年7月3日晚,重庆市永川区的夜空被流光溢彩的灯光点亮,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在此盛大开幕。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开幕当晚,超过1500位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官方代表、电影人士等齐聚山城。红毯上的光影交织与会场内的热烈交流,让重庆再次获得全球瞩目。
当聚光灯与镜头尝试解读一座城市的光影与梦想时,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还是关注盛会的国内观众,心中都产生同一个疑问——在众多候选城市中,重庆为何脱颖而出?
光影回放:火种在重庆传承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赋予城市文化意义的,不是机缘巧合,也不是成百上千的奇观,而是这座城市能满足你的想象与疑问。正如重庆此番中选绝非偶然,而是积蓄成势后的水到渠成。
“重庆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视觉宝库。”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帆认为,“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自然禀赋与道路交错、楼宇林立的都市景观在此共生,爬坡上坎的烟火气和摩登都市的时尚感交织,让重庆成为全球电影人的‘灵感富矿’。”
导演冯小刚有着相同的感受:“有山、有江、有起伏,重庆是一个特别适合拍电影的城市。”
1938年,随着原中央电影摄影场、原中央电影制片厂等纷纷内迁重庆,这座城市成为中国战时电影制作中心。据不完全统计,仅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各大电影机构就拍摄制作了200余部影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后方电影”时代。
时光流转,电影的火种在重庆传承。
近年来,超500部佳作在此取景:从《十面埋伏》里竹浪翻涌的茶山竹海,到《少年的你》中充满市井气息的魁星楼;从《疯狂的石头》里立体魔幻的苏家坝立交桥,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俯瞰万家灯火的鹅岭二厂文创公园天台……重庆频繁亮相大银幕,“天然摄影棚”“中国电影题材宝库”的美誉远扬。
“电影节青睐重庆,得益于当地繁荣的创作生态,也离不开活跃的电影文化氛围。”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钟称。
2025年4月,第十二届重庆青年电影展正式启动影片征集活动。
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活动,重庆青年电影展已从最初由高校教师自发组织的民间电影展,发展为西部地区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专业性电影展。而它的成长并非孤例——已经举办了6届的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持续了6届的重庆先锋艺术电影展等活动,共同印证着重庆电影生态的繁荣发展。
“20年后再看重庆,它已经变成了一座‘电影之城’。”在担任第六届重庆先锋艺术电影展评委时,导演贾樟柯不由发出感慨。
“此外,荷兰、巴西等国家还在此设立国别展,重庆已然成为中外电影文化深度对话的重要场域。”丁钟直言。
光影相契、精神共鸣,固然为电影节聚焦重庆提供了契机,但盛会落地,既需气质相投,更需实力支撑。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其连贯东西、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不言而喻。
“通达的交通体系叠加包容的城市品格,使文化在此交流、延展成为可能。”刘帆进一步阐释,“在此举办电影节,既能高效带动西部、辐射全国,又能深度对接上合组织成员国需求,真正实现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和全球精彩故事‘走进来’的双向奔赴。”
光影交织:从“剧组埋伏”到“产业长驻”
从默片时代的手摇摄影机到数字时代的4K超清摄影机,电影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技术革新。
“科技既是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一大特色,也是永川培育壮大电影产业的一大亮点。”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关衷效说。
走进永川科技片场3000平方米的虚拟摄影棚,技术的冲击力扑面而来:摄影棚四周和顶部全是黑色材质,上面配备各种光源设备,LED背景屏虚拟拍摄场景能做到以假乱真。
在这里,数据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洞窟、沙漠、摩天大楼等不同虚拟场景都可以自由切换、随时修改。
“比如导演需要开过来一辆车,马上就能实现。”工作人员按动手中按钮,一辆“车”便出现在屏幕上。
“相比于传统拍摄,虚拟拍摄大约可以节省30%至40%的拍摄成本,节约近60%的时间。”永川科技片场运营商、达瓦未来(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卢琪称。
虚拟拍摄用于电影制作,与近年人工智能、LED技术等突破息息相关——特效实时渲染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使得仅在一个摄影棚内完成电影全部拍摄工作成为可能。2024年全球超过60%的影视公司将相关技术融入制作流程。
永川,早就嗅到商机,于2018年引进处于初创期的达瓦未来科技公司,打造了这座西部唯一、全国领先的科技片场。
而今,永川科技片场已在业界“出圈”。数据显示,自2023年5月启用以来,永川科技片场已参与《长津湖》《熊猫计划》《狂野时代》等50余部电影的虚拟制作。
“供不应求。”卢琪笑道,“多个影视剧组在此定档拍摄,档期已排到明年。”
随着永川科技片场的持续“出圈”,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爱奇艺、瑞云科技、九紫文化等150余家链条企业落户永川,成功构建一站式影视服务体系,平均为剧组节约60%以上的前期准备时间。
“对剧组来说,这是很有吸引力的。”卢琪以今年5月斩获戛纳电影节特别奖的《狂野时代》为例,“这样的大制作选择永川,不仅是看中其影视企业顶尖的技术能力,更是看重这里能联合上下游企业提供完善的全流程保障,这重塑了中国西部地区承接大体量影视项目的能力格局。”
一个地方要发展,不但要“剧组埋伏”,更要“产业长驻”——曾经与影视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永川,就因一次“埋伏”而深耕、坚守,终铸成今日“全国影视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
而这种从单点突破到产业扎根的蜕变,正是重庆电影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电影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25%,影视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
光影未来:“磁吸效应”与“强心剂”
2025年7月6日,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虽然落下帷幕,但重庆电影人的心,却更加澎湃。
就在前一天,“科影共生 光映未来”重庆永川科技影视产业合作洽谈会上,《重庆市支持科技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重磅发布。
“这次政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无论是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补贴,还是对影视项目的落地扶持,都精准切中了产业发展的痛点。”丁钟称。比如,《政策》明确对新建设的科技影视硬件载体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贴,头部企业落户最高奖励500万元,设备购置补贴最高达600万元。
而政策的“磁吸效应”立竿见影——23个重点影视产业项目、19部影视剧项目已成功签约落地重庆,总投资额超过26亿元。
火山映画(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开发制作的热门IP《一品芝麻狐》动画大电影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漫画《一品芝麻狐》火了近10年了,我们一直有把它改编成电影的想法。”火山映画公司总经理徐慎君难掩心中喜悦,“激励政策给了我们一针‘强心剂’,也坚定了我们把项目后续制作放在永川的信心。”
“新发布的激励政策非常棒,非常适合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重庆强电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鸣表示,公司准备投资2000万元在永川建设“强电影视拍摄基地”,开展影视制作、影视投资、影视人才培养等业务。
此外,《政策》与今年出台的《重庆市重大文艺精品项目资助和奖励办法(试行)》形成互补。前者聚焦科技赋能与产业生态构建,为影视产业发展筑牢硬件基础、注入技术动能;后者则侧重引导创作方向,鼓励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两者协同发力,形成了从产业基础建设到精品内容产出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重庆电影产业仍存在不少短板,如龙头企业较少,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等。
“最终还是要落脚到重庆本土电影、重庆本土电影产业、重庆本土电影人的成长。”刘帆称。这需要以政策为支点,既要敞开大门引育龙头企业形成示范,更要深耕本土土壤培育“生力军”——培育创新团队、联合高校攻克核心技术、挖掘本土创作素材等,让电影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扎根山城、协同生长。
星光璀璨的红毯余温未散,光影交织的故事仍在继续。
这就是重庆,一座值得您期待,能满足您无穷想象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