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刚放暑假就嚷嚷着要来梨园玩,这是个非常适合短途休闲的好地方。”正如游客李女士所说,盛夏时节,黄河之畔的皋兰什川古梨园里,百年古梨树枝繁叶茂,洒下一地阴凉,随处可见休闲乘凉的游客,农家院里飘出香喷喷的饭菜香味,静谧的田园画卷正在眼前铺展开来。近年来,皋兰县紧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线,打出政策赋能、活动引流、业态创新的文旅消费“组合拳”,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如今,以什川古梨园为主的文旅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核心IP升级:
沉浸式体验刷新景区竞争力
带着“世界第一古梨园”的光环,什川古梨园是皋兰县文旅融合的核心IP。景区推出“梨不开你”舞台、农耕博物馆、奇园等5处沉浸式表演区,秦腔折子戏、兰州鼓子、民谣等节目轮番上演,每日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小桥、流水、人家,青石板栈道沿渠延伸,形成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意境,更有软儿梨咖啡可以品尝,这是新增的浣花溪景观带,一经推出便成为年轻人的顶流打卡点。
“今年我们推出的软儿梨咖啡和冬果梨汤深受游客喜爱,尤其是软儿梨咖啡,每一杯咖啡中都加入一整颗软儿梨,让咖啡的焦香混合着梨果的清甜。旺季时,每天能销售上百杯。”文创店负责人魏永波说。
此外,景区内大大小小的汉服体验馆提供百余套汉服及妆造服务,游客轻点螺黛、慢束罗裙,可身着华服漫步梨园,尽显“汉风古韵”。非遗流动展演将兰州太平鼓、天把式高空技艺等带到游客身边,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
“什川古梨园规模较大,而且都是上百年的古梨树,穿着汉服在这里踱步游览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体验感非常好。”汉服爱好者许清清如是说。
全季运营破局:
从盛夏限定到四季可游
对于老一辈的兰州人来说,什川梨园只有盛夏时节才值得一去。如今的什川梨园,早已打破季节局限,从单季观光转变为四季皆可游的综合性景区,极大拓展了文旅发展空间。
近年来,皋兰县打破传统旅游淡季瓶颈,构建春赏花、夏露营、秋采摘、冬戏雪全产业链。春季有梨花。夏季推出弘皋精致露营营地音乐节,配套软儿梨雪糕、冬果梨饮品等特色产品,日均营业额超3000元。秋季金秋采果节已连续举办19届,游客可参与果品采摘比赛、兰州鼓子表演,体验“梨乡赛果会”的热闹氛围。到了冬季,龙山滑雪场开放13条雪道,配套雪具大厅、单板公园,让游客感受冬日的冰雪激情。春节期间更有铁芯子、太平鼓、什川灯火等非遗展演。
“我们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将民俗与农耕主题展览馆、研学旅游基地、采摘体验园等相结合,通过举办贯通四季的特色文旅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90万人次,带动什川旅游经济收入9000万元以上。”什川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魏伟介绍道。
融合发展提速:
文旅+激活县域经济新引擎
文化传承是文旅发展的根基。皋兰县持续擦亮“黄河鼓韵”文化艺术节、“戏曲进乡村”等文化品牌,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本土文化薪火相传。目前,全县已培育农村文化能人80余人,成立市级非遗传习所5个,为非遗搭建了展示的平台。
“我们始终坚信,文化是皋兰文旅最深厚的底蕴。”皋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魏少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更让外界看到了皋兰文化的独特魅力。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让更多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景。”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皋兰县探索出文旅+的多元发展路径。以什川古梨园、皋兰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依托,文旅+农业模式让田园变景区、农品变商品,什川软儿梨、接官亭山羊、禾尚头面等特色旅游商品品质不断提升,成为游客争相带走的“皋兰记忆”。
同时,田园观光、农事体验、自助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深受青睐,水上垂钓、花海摄影、休闲农庄、特色民宿、风味小吃等业态持续丰富,徒步、探险、游泳、攀岩、滑雪等户外运动吸引了大批爱好者。
谈及未来发展,魏少邦坦言:“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模式,一方面持续提升旅游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打造更多皋兰造特色品牌;另一方面,丰富业态供给,让游客不仅能走进皋兰,更能留在皋兰、爱上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