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凡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首先,这一年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从1905年《定军山》问世至今,中国电影已历经了120年的辉煌历程。从最初的默片时代到如今的数字化、全景式观影体验,这段历史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孕育了无数经典之作,仿佛一卷浩瀚的画卷,刻画了中国文化的变迁和时代印记。
此外,2025年还充满了巨大的市场变革与成就。春节档的票房一举刷新了影史纪录,总收入高达95.14亿元。其中,导演饺子倾力五年打造的《哪吒》,在春节档期间便创下了48亿元的票房成绩,最终离开春节档后,总票房攀升至159亿元(其中中国票房155亿元,海外票房4亿元),全球票房突破21.88亿美元。这一成绩不仅超越了《长津湖》近100亿元的票房差距,甚至一举超越了《星球大战7》和《复仇者联盟3》等全球知名IP,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名,仅与经典之作《泰坦尼克号》相差约5亿元。
然而,春节档的辉煌过后,电影市场迅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即便是传统的冷淡档期三月与四月,或是清明档、五一档等短期档期,甚至到了暑期档前的六月,也未能摆脱“近五年最差”“近八年最差”乃至“近十年最差”的冷清局面。
在此情境下,谁是上影节的最大赢家?为何这些电影人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荣誉?今年电影市场为何呈现出如此剧烈的冷热差距?面对120年辉煌历程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如何在传承中焕发创新精神,创作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如何进一步优化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提高产业效率,培养更高效的电影人才?这些问题,正是当下电影从业者亟需思考与解决的核心命题。而答案,或许正蕴藏在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光影之中。
随着红毯仪式的落幕,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宣告结束。最佳影片、评委会大奖等主竞赛单元的八个奖项,分别颁发给了九部影片。
外国电影方面,吉尔吉斯斯坦电影《黑,红,黄》荣获最佳影片奖,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则摘得评委会大奖,波兰电影《失衡的梦想》的编剧科雷克·博亚诺夫斯基与卡提雅·普里维任采夫共同获得最佳编剧奖。而葡萄牙与巴西联合制作的《被记住事物的气味》主演若泽·马丁斯也凭此片夺得了金爵奖影帝殊荣。
中国电影人方面,青年导演仇晟凭借《比如父子》获得了艺术贡献奖,这是他继2021年凭借《最佳真人短片奖》再次在上影节上崭露头角。导演王通凭借影片《长夜将尽》荣获评委会大奖,该片主演万茜更是凭借出色表现赢得金爵奖影后殊荣。万茜在片中饰演的“女杀手”叶晓霖,真实呈现了何谓“人狠话不多”,她的角色冷血、精准,随着影片的展开,她与饲养员马德勇之间的相遇以及与警察周平的命运纠葛,令整部影片充满张力与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饶晓志虽然多次在电影中出演配角,但这次首次担纲主角,表现令人称赞。此外,王通对隐喻、超现实主义以及动物视角等元素的独特运用,也展示了他近年来导演风格的成熟与创新。虽然该片尚未定档,但预计很可能会在暑期档与观众见面,令人期待。
当84岁高龄的第四代导演谢飞亲手将“最佳导演奖”颁发给深耕犯罪片领域的曹保平导演时,中国电影的传承与创新,仿佛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得到了深刻的注解。从曹保平的长篇处女作《光荣的愤怒》,到邓超、段奕宏、郭涛联袂演绎的《烈日灼心》,再到“爱,没有”的长镜头给年轻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涉过愤怒的海》,曹保平的犯罪片一直以其深刻的黑色幽默和社会讽刺性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在层层剥开的荒诞中触及到观众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认为“曹保平的电影像刀子,刺痛你,却不让你流血”。
在他的精湛导演技巧下,影片中的演员们频频获得电影节奖项的提名与殊荣。例如,《烈日灼心》让邓超荣获金鸡奖影帝,《追凶者也》让刘烨获得金爵奖影帝,而张译也因该片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而此次《脱缰者也》作为《追凶者也》系列的续集,以其独特的创意与脱离常规的叙事风格,再度刷新观众对犯罪片的认知。
这120年间,中国电影从最初的谭鑫培与锣鼓点、木壳摄影机所定格下的第一帧,到2025年《哪吒》在IMAX银幕上掀起的滔天巨浪,背后凝聚了无数电影人以热情、创意与执着为中国电影事业铺设的道路。而今天,这些“造梦”的瞬间正在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与观众进行深度的时空对话。
自6月13日开幕以来,这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艺术展,已经吸引了众多影迷的目光。展览分为8大主题展区,涵盖影史、武侠、动画、科幻、摄影艺术、VR等多个领域,通过300多位电影人亲笔手稿、1000部电影资料以及10余组珍贵摄影作品,展示了中国电影120年来的辉煌历程。其中,八爷冰室、张艺谋的手书、经典电影《大话西游》的剧本、以及《卧虎藏龙》背后的故事,展品不仅令人感慨万千,也让影迷们通过这些影像重温了中国电影的辉煌时光。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影迷表示,上海是最接近“电影之城”的地方。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一直是电影的沃土。这里不仅是最大的票仓市场,无论是商业大片还是艺术电影,都能获得极高的关注度,票房成绩也常常令人瞩目。每年,影迷们总能在这里看到《天堂电影院》、《七武士》、《穆赫兰道》等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各种金爵论坛、大师班的交流,也是电影人之间深度互动的重要平台,李捷、王长田、陈祉希等电影公司老板,及郭帆、陈思诚、黄渤等导演演员都定期参与,分享他们对电影的深刻见解和思考。
尤其是王长田今年提出的关于电影分账比例的调整建议,李捷的降本增效方案,以及陈祉希关于开发IP与电影非票业务的展望,都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上海电影节不仅促进了国内电影的交流,更加强了与海外电影的合作。例如,塞尔维亚著名导演杜尼娅·库斯图里察为《科琳娜》颁发的“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奖时,便表示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海外电影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这里看到许多在欧洲无法看到的影片,期待未来能加强与中国电影的合作,推动双向交流。
正是在这样充满活力的电影之城中,中国电影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正在不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