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阴,很温和,让人几乎感觉不到速度的气息流动,气温确也比昨天高一些。午后,他说出去逛逛吧,闷得慌。便驾车上路,向着震泽方向。
向晚,雨隙,漫步在震泽古镇,古镇很静。河水倒映着两岸老宅与树木的影,骑跨两岸的古旧禹迹桥,与水中它的拱形倒影合成了漂亮的圆,岸边只三五处茶座有人对坐,或玩牌,或边吃零食边轻声交谈,听不到喧嚣的乐声或人声。有人蹲在水边洗刷,那一蹲,同着岸旁端立的慈云寺塔一起,已是千余年的漫漫时光。
店铺的灯次第亮起来。花木扶疏的窗里边,有男子低头凝神于长案上的纸幅。远远看见有人双臂前展,小心护持女童蹒跚穿过宝塔街泛着幽光的青石道。紧相拼接的青石板,古老而光滑。宝塔街不宽,也不算长,但是,它分明有很多很多的看见听见。一茬又一茬,它看见多少茬的人这样走过这街道?一双又一双,它承接过多少双沾带远方泥土的足履?一种又一种,它聆听见过多少种乡音响起又飘散……古镇里走着,真像是走在了时光之外,安澜一样的岁月。
古镇不年轻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气定神闲,含笑拈花,却也似乎不会继续老下去。
嗯,震泽不年轻。在这里,随处都可以见到与水关联的字眼儿入名。比如震泽的泽,还有河、塘、港、荡、漾、潭等等。远古时期,震泽地区就是泻湖浅湾,“始为洪流,继为泽薮,卒为阡陌”,泥沙淤漫,渐而堆积成为陆地。然后,有先民开垦并稀疏散居于其上,渐就聚而为村落,渐又发展成为江南名镇。震泽,亦是这地球上沧海桑田的一个小小缩影呵。
嘉靖(1522-1566年)年间,“倍之而又过焉,居民约八九百家,实邑西之藩屏也”,也即成为县境西南重镇。清乾隆《震泽县志》描述其时震泽市况为“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那水那屋,那桥那塔,那树那影……都在无声地诉说震泽曾经无比的繁华、非凡的辉煌。
是的,无声诉说,不张扬、不喧哗。走过不少地方的古镇了,震泽却有一种独特的气韵与魅力,让我好奇并迷恋。昏蒙的灯光中看见,一片黄透了的梧桐叶从河畔的老树上悠悠然落下来,落向光影闪烁的河面。时代飞速变迁,震泽并没有乱掉方寸,不迷失,不慌乱,不焦躁。至少,在这一个悄将季节变换的雨隙的黄昏,她使我感觉到,在她沧桑的容颜之下,有一种静定的守得住自己的力量,使我觉得熨帖,并且安定。
(原载于《姑苏晚报》2025年02月07日 B04版)
作者:雨烟
编辑: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