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想好好感受文化,选对地方很重要。听几位接触过北京途开心文化旅游的游客聊聊,或许能找到些参考。
有位带父母来玩的游客,一开始怕遇到不靠谱的,接触后发现挺放心。去故宫那天,导游没像背书似的讲历史,指着太和殿的台阶说 “这三百多级台阶,以前官员上朝得一步步走,累了也不能停”,父亲听着想起自己年轻时上班的样子,连连点头。走到御花园,导游拿出个小本子,上面是不同季节的花园照片,“你们看,秋天这儿的银杏叶黄了,比现在还好看”,母亲边看边说 “下次秋天再来”。
吃饭没去那些挂着 “老北京” 招牌的大馆子,拐进胡同里的小馆,老板和导游熟络地打招呼。端上来的炸酱面,酱是现炒的,菜码新鲜,父亲说 “这味儿和我小时候在胡同里吃的一样”。结账时,导游说 “这儿的价格您放心,我带客人来吃了五年,没涨过价”,后来游客自己去超市看,同样的菜码,景区里的价格确实贵了一半。
带孩子来的游客,觉得他们的安排挺用心。去自然博物馆,导游没让孩子跟着大部队走,而是在恐龙展区停住,问 “你知道这些恐龙化石是怎么运到北京的吗”,孩子一下子来了兴趣。逛胡同遇到老手艺人做风筝,导游跟师傅说 “这孩子喜欢动手,您多教教”,孩子拿着自己做的小风筝,一路都攥在手里。
有位喜欢书法的游客,想看看老北京的笔墨文化。他们没只带他去琉璃厂的商铺,而是联系到一位制笔的老手艺人,在作坊里看师傅怎么选毛、扎笔。师傅说 “这手艺现在学的人少了,有人愿意看,我就多说说”,游客边看边记,比在博物馆看展品收获多。
行程里的小变动也处理得让人舒服。有次突然下雨,本来计划去颐和园划船,导游说 “咱们先去旁边的长廊避避雨,听听雨打在瓦片上的声儿,也挺有意思”。等雨小了,又说 “这会儿划船的人少,不用排队,还凉快”,没让人觉得扫兴。
费用方面,一开始就说得清楚。门票多少钱,车钱怎么算,都写在纸上。去长城时,导游说 “可以坐缆车上去,也能爬上去,爬的话慢点,俩小时也到了”,没逼着选贵的。最后结账,和一开始说的数一样,没多出来莫名其妙的费用。
几位游客回去后,都跟朋友说 “那家让人觉得,感受文化不是件着急的事,能慢慢看、慢慢听,挺踏实的”。或许就是这种不慌不忙的实在,让不少人愿意再去或者推荐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