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旅居。
这两年,旅居很流行,摒弃走马观花的旅游,在一个地方静静地住上几天,不光不费钱,说不定还是个理财的好法子。
当然啦,前提是你得会玩,还得玩得明白。
去年我一时冲动,告别了北上广的格子间,在大理和清迈各待了一个月。
结果意外发现,一线城市挣工资,到三线城市花,这钱是真的经花啊!
你以为的旅居:花钱如流水。
实际的旅居:省钱省到不敢信!
先说说大理。我租了个白族老院子里的独立单间,带个小阳台,还能看见苍山,月租1800。
没听错,就是1800!这在北上深能干啥?够租个储藏室?还是只够付半个月的房租?
吃饭就更神奇了。古城南门的“再回首”凉鸡米线,10块钱一碗,肉多到让人怀疑人生。
自己做饭成本更低,人民路菜市场下午的蔬菜摊,3块钱就能拎走一大袋快收摊的绿叶菜,20块钱的猪肉够吃三天。
在大城市天天点外卖,一个月下来3000多块是常事,在大理自己做饭,偶尔再下下馆子,1500块就能吃得像个土皇帝。
胃吃得饱饱的,钱包居然还鼓起来了?
大理就够省钱了,没想到清迈更离谱了。
我认识个沈阳老哥,退休金每月4000块,在清迈活得跟个中产似的。
租的公寓带泳池带健身房,月租合人民币2000块,吃饭去本地人常去的食堂,10块钱的咖喱鸡饭还配着冰奶茶,马杀鸡天天做,一次才30多块。
老哥原话“在沈阳这点钱也就够勉强活着,在这儿我才叫生活呢!”
中产旅居的真相是,月花1万,生活品质比北上深10万的还好!
还有个厉害的,上海的程序员小林,带着电脑就开启了旅居生活,当上了现在时兴的数字游民。
公司压根不知道他在哪儿,反正活儿干完了就行。
他在大理一个月平均花1万:住的是苍山脚下带院子的整租小别墅,月租5000块,请了阿姨每周打扫两次,300块。
吃饭顿顿下馆子,再加上精酿啤酒,2000块,租车环洱海、学扎染、玩桨板,3000块。
“在上海挣1万也就够在陆家嘴合租个主卧,现在呢?我住的可是别墅!呼吸的是苍山的风!看到的是洱海的月!”
小林喝了口风花雪月啤酒,“关键工作还没耽误,代码照样写,工资照样拿。”
在一线城市当社畜的成本,到了三线城市能过上神仙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地理套利”。
毕竟时间才是最奢侈的宝贝。旅居能省钱,本质上是用时间换空间,利用地域差异来“赚钱”。
逃离一线城市吓人的房租/房价比,瞬间就把最大的现金流压力给释放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北京房租收入比超过40%,而大理只有15%左右。
没了CBD里40块一杯的咖啡、网红店200块的早午餐、同事间的“轻奢攀比”,消费回归到了真实需求上。
在旅居圈子里,穿个拖鞋吃路边摊才是最时髦的。
每天省下2小时通勤时间,一年就能省出一个月的生命!这些时间用来搞副业、学技能、发发呆回回血,哪样不比挤地铁强?
在大理,最好的阳光不用钱,最贵的苍山雪景也免费。在清迈,寺庙的宁静和街头的烟火气,比商场里的奢侈品柜台治愈多了。
旅居当然不是万能的,更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清醒的人得明白,赚钱能力才是基础。
小林能这么潇洒,是因为拿着上海的工资。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在哪儿都像是在流浪。
别信“0元旅居”的瞎话,打工换宿?听着浪漫,实际上可能就是高级的劳动力剥削。清醒点,该花的钱还是得花。
有些网红旅居地被炒成了新的消费坑,房租物价都快赶上北上广了,可得擦亮眼睛。
自由虽然宝贵,但生病了能报销也很重要。居民医保一年几百块,再买个商业保险兜底,别瞎折腾到最后啥保障都没有。
说到底,旅居两个月最让我震撼的是:原来我们在一线城市花的钱,不光是商品本身的价格,还有那个地方附带的焦虑税、虚荣税和时空压缩税。
当我把生活从“赛博朋克2077”切换到“田园牧歌模拟器”,金钱的购买力就像突然打了鸡血。
不是钱变多了,而是我们用更低的成本,把被城市这个怪兽吞噬的时间和空间给赎回来了。
当然,旅居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但它的价值在于捅破了消费主义那层窗户纸:原来人生真的可以不用花那么多钱,原来自由真的有性价比更高的打开方式。
所以,别光盯着工资条唉声叹气。
打开地图,看看那些被忽略的地方,算算手里的钱在不同的地方能多值多少,这可能是当代社畜最实在的财务自救课了。
(老A)
上一篇:贵州交旅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下一篇:湖北巴东:七彩花海“圈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