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到底会不会去西藏?
我不知道。
我已经去过两次藏区、两次高原了。如果有机会,我想去西藏拉萨、林芝、冈仁波齐。前提是先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锻炼好。
上个月参观了松桑主办的隐秘之门展览,位于上海外滩沪申美术馆。
分享一些图片和我喜欢的文字:
或许“隐秘之门”不必在西藏,也可以在混混红尘中。
高原的智慧也在随着时代变幻形态,佛陀的形象曾经存在于贝叶经、壁画上、现在出现在手机屏、数据里——是否一样能听到你的祝祷?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媒介会变,但对求真的修行者而言,工具并不是道果本身。
一种来自西藏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觉知的潜能,只是被日常遮蔽。如同乌云遮蔽月亮。在高原,云开雾散,感官打开,具备了某种接连无限的可能性。
这次参观最有收获的是聆听日本国宝级摄影师上田义彦聊死亡。他说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这个话题。这个观点让我安心。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只要不断不断创作,死亡这件事,先不思考也没有关系。
上田义彦接受松赞邀请来到西藏,创造“西藏的蜜蜂”系列摄影作品。他在西藏感受到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强大的力量。他的创作思路是发掘和记录西藏日常中所蕴含的生命本源。
我喜欢“日常中所蕴含的生命本源”这个概念。或许未来我可以从记录我家的“阳台植物”以及“光”开始,慢慢慢慢去体会日常中所蕴含的生命本源。
光、烟火气、劳作的人们自然而然的神态,是我观看上田义彦作品最大的感受。
未来,我也可以这样怀着对生命本源的敬意,去捕捉心动的镜头。
有智者曾经告诫:我们必须依赖幻象,才能抵达真相。好的艺术家们善于制造这种带有启发性的幻象。
绘画,有的画家动脑,有的画家靠心。
林海钟的画是慢的。你一眼看去,也许只觉得“传统”,甚至“保守”。但多看一会儿,眼神里开始发热,像望着冬日里的山谷慢慢升起的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