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是不少参会者高频提到的“关键词”。对于文旅的一线从业者,他们从中看到了哪些机遇?又将如何乘着文商旅体融合的“东风”,开发新产品、迎接新市场?
会议期间,成都市导游协会党支部书记曾智红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作为一名扎根成都文旅一线二十多年的文旅人,她认为,此次会议描绘的蓝图,既精准把握了城市发展的脉搏,顺应了文旅消费升级的趋势,更点燃了文旅从业者心中的激情与期待。
▲曾智红
游客消费需求正在改变
从“打卡拍照”到“深度体验”
近年来,成都文旅消费市场一片火热,这份热度在成都尤其明显——今年“五一”假期,成都共接待游客1551.6万人次,旅游收入1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11.6%。此外,成都还入围国内十大热门自驾游城市TOP1、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五、入境游热门目的地前五……
曾智红从中窥见了游客消费需求的改变,“游客们不再满足‘打卡拍照’,他们更渴望深度体验,比如游宽窄巷子听川剧、看变脸解读地域文化密码,逛SKP感受设计品牌的时尚文化魅力,赴龙泉山参与迷你马拉松体验公园城市的活力,进社区小店品味地道的‘烟火成都’。”这也意味着,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城市魅力有待深挖。“成都的独特,在于其‘混搭’气质,既有千年古韵,也有时尚潮流;既能安逸生活,又鼓励奋斗。”她认为,文商旅体的融合战略,就是将古蜀遗址、诗歌文化、沸腾火锅、激情赛事、潮流品牌、绿色公园这些“珍珠”串成项链,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的过程。
“随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包容和开放化,尤其是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施行,吸引了大量中转机、落地旅游的游客,成都的入境旅游市场越来越火爆,甚至不少国外孩子的研学旅游,也会落地在成都。”曾智红坦言,今天的会议也让她有了更多的“新点子”,“我们打算重新整合一些新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比如除了研学部分,还可以考虑高端定制、商务会议,包括以体育赛事为中心的综合性旅游线路,定制‘赛事+美食+文化+体验’的融合性旅游产品。”
例如,成都世运会即将到来,这将为成都的旅游市场带来又一拨消费活力,“除了最基本的门票收入以外,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体育迷一定会在成都进行消费、旅游,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如何吸引这些观众,让他们吃好玩好,是我们正在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也正在推动此类赛事融合新产品的诞生。”曾智红说。
立体展现融合成都
一线从业者需要成为“速学者”“设计师”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同样也对文旅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度思辨创新,作为执行者的导游还要超越“景点讲解员”的拘囿,转型为文化的深度诠释者、消费的活力引导者、融合体验的专业策划者。
曾智红表示,应当抓住这个提升价值、拓展空间的重大机遇,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蓉城贡献行业力量。
“一方面,文旅从业者需要争当‘融合知识’的速学者,不仅要精研金沙、三国、诗歌等传统文化,更要紧跟当代艺术、科技文创、新消费品牌、体育赛事,如大运遗产利用、马拉松等前沿动态,构建‘融合型’知识库。”曾智红说。
另一方面,还要做“融合体验”的设计师。“比如,开发主题深度线路,如‘寻味天府’(米其林+市井小吃)、‘诗行成都’(草堂+新书店)、‘潮玩蓉城’(东郊记忆+交子大道)、‘活力公园城’(绿道骑行+观赛)。”曾智红认为,要以关联与整合的思维,让古迹、街区、山水承载文化、精神,讲述成都好故事,“比如,最近,我们的团队也正在设计一条“‘CityWalk’线路,从镋钯街文艺咖啡到太古里时尚,穿插设计师品牌,终点望平坊夜经济,融入成都人茶馆围棋的‘动中取静’,立体展现融合成都。”
为此,她也提出了更多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强化‘融合型’培训赋能,政府、协会、高校、企业联动,建立常态化、高质量的文商旅体融合知识培训体系,特别是针对新业态、新场景(如新开业项目、重大赛事)的快速信息传递和深度解读机制,确保一线导游知识常新,源头活水汩汩流。”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记者 杨译焮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