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海边的城郭,藏着些硬气
从上海开车去海门,过了长江隧道,天色渐渐沉下来。五月的风里带着水汽,车窗外的田野绿得发稠,远处的楼房不像上海那样挤着往天上长,倒像是顺着土地慢慢铺开的,带着点自在的劲儿。我这上海人,看惯了陆家嘴的玻璃幕墙,乍到海门,竟觉得这城郭像是块被江水磨过的石头,不扎眼,却有股沉得住气的硬气。
海门靠着长江入海口,东边就是黄海,地图上看,像只伸进水里的拳头。城里的路不宽,两旁的香樟树长得茂盛,叶子绿得能滴出油来。路过一条叫“解放路”的老街,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边的铺子卖着布料、渔网,还有现做的糕点。有个老太太坐在门口择菜,见我背着相机晃悠,抬头笑了笑,用带着吴语尾音的话说:“来玩呀?这街老早就是这样,没变过。”
没变过的还有江边的那些厂房。远远望去,钢铁结构的架子戳在水边,像巨人的骨架,起重机的吊臂慢悠悠转着,把集装箱往船上搬。朋友说,海门的家纺、建筑机械做得厉害,好多产品都卖到国外去了。我心里琢磨,这地方看着不起眼,怎么就藏着这么些本事?后来在张謇纪念馆里才知道,早年间张謇先生就在这儿办实业、兴教育,海门人骨子里的那股“牛”,怕是从那会儿就种下了根。
二、会做营生的手,藏着些巧思
在海门的叠石桥家纺城转了转,才知道什么叫“针头线脑里出天地”。那市场大得像座迷宫,一家挨一家的铺子,货架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床单、被套,花色从传统的牡丹凤凰到时髦的莫兰迪色系,应有尽有。有个戴眼镜的老板正在打包货物,见我好奇,便搭话:“上海来的吧?我们这儿的货,欧美都有专柜呢。”他随手拿起一块印花布料,手感软和,图案细巧,“你看这针脚,一寸十二针,机器压出来的,比手工还齐整。”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生意经。有个年轻姑娘在铺子里直播,对着手机镜头介绍四件套,语速不快,却把面料成分、印染工艺说得清清楚楚,时不时还跟观众开句玩笑。“阿姨上次买的那套洗了没?起球包退啊!”她身后的墙上挂着块小黑板,写着当天的订单量,数字后面跟着好几个“+”。朋友说,海门人做生意,不玩虚的,东西好,服务也实在,你跟他砍价,他能跟你掰扯布料的成本,说得明明白白。
这种“实在”还体现在小日子里。路过一家早餐摊,摊主是对中年夫妻,男人揉面,女人包包子,动作麻利得像演小品。“老板,来俩肉包。”男人头也不抬:“刚出锅的,烫嘴,慢点儿吃。”包子皮松软,肉馅儿调得有滋有味,咬一口,汤汁差点烫到舌头。旁边有个老爷子边吃边跟我聊:“他们家开了二十年了,就靠这手艺吃饭,你看那肉馅,都是当天买的前腿肉,假不了。”
三、舌尖上的实在,藏着些讲究
海门人吃东西,讲究一个“鲜”和“实”。在江边的一家小饭馆,老板推荐了“文蛤饼”和“山药羊肉汤”。文蛤饼端上来,金黄的外壳煎得酥脆,咬开才发现里面全是碎文蛤肉,鲜得舌头都要掉下来。老板说,这文蛤得用当天从滩涂上挖的,个小肉嫩,加了点面粉煎,就是图个原汁原味。
山药羊肉汤更有意思,奶白色的汤里漂着几块羊肉,上面撒着青蒜。我原以为夏天喝羊肉汤会腻,没想到这汤喝起来清爽,羊肉炖得烂熟,带着山药的甜。“夏天吃羊肉,去湿气呢。”老板见我疑惑,解释道,“海门人吃东西不赶时髦,讲究应时当令,冬天吃萝卜,夏天喝羊汤,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忘。”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一户人家里吃的晚饭。朋友的亲戚王阿姨掌勺,炒了盘蚕豆瓣,烧了条长江鲥鱼,还有一碗青菜豆腐汤。蚕豆瓣是自家地里种的,颗颗饱满,炒的时候加了点猪油,香得人咽口水。王阿姨说:“海门人吃饭不花哨,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鱼要吃江里刚捞的,菜要吃早上刚摘的,图的就是一个‘真’字。”她说话时,手腕上的银镯子叮叮当当响,脸上的皱纹里都是烟火气。
四、日子里的精气神,藏着些韧性
在海门待了几天,发现海门人身上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牛”劲儿,不是张扬,是骨子里的韧性。有天早上逛晨市,看见个老太太推着小车卖茨菰,车子陷在泥坑里,她也不喊人,自己蹲下来垫了块石头,一使劲就推出来了,脸上气都不喘。旁边人跟她开玩笑:“张奶奶,让你儿子来帮你嘛。”老太太眼睛一瞪:“我还能动弹,不靠他们!”
还有个做建筑机械的李老板,带我去看他的厂房。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都在忙活着。李老板穿着工装,袖子挽得老高,手上有块伤疤。“早年在工地上摔的,”他指着一台正在调试的起重机,“现在这玩意儿,我们自己研发的,比进口的便宜,性能还不差。”他说话时眼神亮,像盯着自家孩子似的盯着机器,那股子自信,不是吹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晚上在江边散步,看见好些人在跑步、跳广场舞。有个穿运动服的大叔跑得满头大汗,我跟他搭话:“大叔,天天跑啊?”他停下来喘口气:“对啊,身体是本钱,海门人不兴闲着,该干活干活,该锻炼锻炼,日子就得这么有精气神。”江风吹过来,带着水汽的凉,远处的灯火映在江面上,一闪一闪的,像撒了把星星。
五、不吹不黑,这“牛”气来得实在
要走的时候,又去了趟叠石桥。市场里依旧热闹,打包的、直播的、谈生意的,人人都忙着。有个小伙子抱着一摞布料跑过,差点撞到我,回头不好意思地笑:“对不起啊师傅,急着发货呢。”看着他年轻的脸,突然觉得海门人的“牛”,不是靠嗓门大,是靠一双手、一股劲,把日子过得实在,把营生做得扎实。
回上海的路上,我想,上海有上海的繁华,海门有海门的滋味。这地方不像大都市那样光鲜亮丽,却像江边的礁石,经得住风浪,也守得住本心。海门人不张扬,却在针头线脑里织出了天下,在江风海浪里活出了韧性,这“牛”气,来得实在,也来得让人佩服。
若你问我海门有啥特别?我想,大概就是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实在劲儿,还有那股不声不响就把事情做成了的韧性吧。这地方,值得来看看,看看江海边的城郭,看看会做营生的手,也看看这方水土养出的,真性情的海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