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星光熠熠。
7月3日,以“科技光影·上合风采”为主题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在重庆市永川区盛大开幕,国内外嘉宾云集,热闹非凡。这是时隔7年后,中国再次举办这一国际性电影盛会。
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里,影片评奖、影片展映、电影合作论坛、电影科技成果展览、上合之夜暨电影主题音乐会、户外市集、跟着电影去旅游等多项活动将轮番上演,呈现一场科技赋能电影,交流驱动产业,合作汇聚力量的盛宴。
电影是光影艺术,每一帧都有时光的印记,每一格都有文化的积淀。在岁月的长河里,被镜头偏爱的重庆,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光影之道”?
01
光影重庆,以节会为媒。
如何提升重庆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举办节会活动,聚集人气,加强交流,促成合作。
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就是以节会为媒促发展的最新注脚。
本次电影节由国家电影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电影局、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承办,是上合组织框架下首个以“电影+科技”为核心的文化盛会,规格高、规模大、国际元素丰富,有力推动了上合组织国家以电影为纽带,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对重庆而言,本次电影节令重庆置身全球聚光灯下,同时也为重庆提供了面向世界展现形象的机会。
正如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仲伦所说,“本届电影节区别于其他国际电影节的创新之处,是除了艺术评奖,更以开放姿态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产生超越单个项目的集群效应”。
事实上,这并非重庆首次举办以电影为主题的节会活动。
2023年5月,以“科影融合·数创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电影科创峰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电影科技论坛在永川区举行,吸引来自全国影视行业的800余人共话电影行业提质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2024年6月,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在永川区举行。开幕式上,由永川区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建的“西部电影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永川区联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了国内首个科技影视数字技术与服务平台——“科技影视数字资产平台”;意大利锡耶纳大地国际电影节与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结为姊妹节。
2024年11月,第六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在巫山举行。优秀艺术电影征集推介、“待到满山红叶时”江畔音乐会、优秀艺术电影公益展映、“跟着电影去旅游”、电影艺术家创作采风等活动精彩纷呈。据悉,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是经国家电影局批准,当时国内唯一以艺术类电影为主题的电影周。
…………
一个个节会活动搭台,重庆电影被更多人看见,而重庆电影的实力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02
光影重庆,以特色为基。
在国内外众多城市纷纷发力电影赛道的当下,如何找准定位?重庆的回答是:把特色做“特”,把亮点做“亮”。
近年来,重庆影视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发展思路,抓准细分赛道,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质。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立体魔幻,重庆是一座充满“电影感”的城市。特别是拥有山城的风貌、热辣的生活、坚韧的品格,为无数电影佳作提供了创意源泉,让一个个充满魅力、活力的中国故事奔腾在银幕之上。
比如,《十面埋伏》里的茶山竹海,《火锅英雄》里的防空洞火锅,《变形金刚4》里的天生三桥,《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鹅岭天台,《少年的你》里的魁星楼与皇冠大扶梯,《疯狂的石头》里的轨道交通和长江索道,不一而足。
别具特色的影视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厚重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昂扬的奋斗精神和鲜明的现代感、浓浓的烟火气,让重庆拥有影视创作难以替代的场景优势。
“重庆是中国电影的题材宝库”“重庆是个特别适合拍电影的城市”……重庆“天然摄影棚”的形象逐渐成为业内共识,吸引越来越多的剧组扎堆拍摄。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100多个剧组不约而同在重庆取景拍摄。
此外,重庆还因地制宜特色化打造全域影视拍摄片场。除永川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影视拍摄基地外,大渡口区拥有集摄影棚、道具器材库、录音制作棚于一体的影视基地,两江新区打造影视动漫文创园,提供150余个实景拍摄空间。
日臻完善的产业“生态圈”。打造影视之城,除了独特的拍摄场景和硬核的片场设施,还离不开影视“生态圈”的持续优化。近年来,重庆持续加码扶持政策,修订完善包括影视在内的重大文艺精品奖励实施办法、重大文艺精品项目创作生产资助办法,健全影视精品创作全周期质量管理机制。
同时,重庆还上线“文化·光影重庆”等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影视拍摄一站式服务机制,为影视摄制组报批、取景、拍摄、送审等各环节提供政策咨询、人才推荐,提供设备器材、取景场地、影视基金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立足特色,发挥优势,让重庆影视不落窠臼,更具魅力。
03
光影重庆,以融合为要。
《狂飙》之于广东江门,《我的阿勒泰》之于新疆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之于云南大理……近年来,“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故事并不鲜见。然而,影视产业并非孤立存在的业态,而是需要和其他产业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对重庆影视来说,如何才能持续出圈?融合是关键。
让影视与科技同频共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电影发展的历程,就是与科技同频共振一路向前的过程。在电影这条赛道上,重庆瞄准科技影视产业这一细分领域持续发力,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比如,永川科技片场作为全国首个数字科技片场,拥有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LED虚拟拍摄系统,涵盖虚拟制片、动捕等顶尖生产环境,可让剧组“拿着剧本来,带着成片走”,能推动从“拍重庆”到“重庆拍”的产业升级,逐步形成“拍摄一部戏、培育一条链、带火一座城”的良性发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电影节期间,科技影视产业对接活动将举行重点影视剧项目、科技影视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推动科技影视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助力永川区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影视城。
推动影视与消费相融共生。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已成当下很多游客的选择。要让影视流量更好地转化为带动重庆文旅、研学等消费的增量,核心逻辑是强化跨界融合,延长消费链,将一次性观影行为转化为持续性消费参与。
比如,办好“跟着电影去旅行”“跟着电影享美食”“一张电影票玩转一座城”等衍生活动,游客可凭电影票根享受相关景区景点、餐馆、酒店的政策优惠,让电影票根摇身变为串联景区、文创、餐饮、文旅、住宿、交通的消费枢纽。
大美重庆,魅力无穷;光影艺术,无限可能。在打造影视之都的路上,这场“城与节”的相遇,是重庆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也是一次关于影视产业未来的生动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