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中国文旅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革命。从黔东南的古老苗寨到青岛的蔚蓝海岸,从宁夏的苍茫戈壁到浙江的诗画山水,人工智能已深度嵌入旅游体验全链条,为暑期文旅热潮注入前所未有的科技动能。
AI重塑旅游感官边界
旅游的本质正在技术催化下发生嬗变。2025年暑期,沉浸式体验项目成为各大景区吸引游客的王牌。在浙江杭州M511光影汇,游客排起长队等待体验《消失的法老》VR之旅。通过穿戴专业设备,游客仿佛置身4500年前的古埃及,穿行于吉萨金字塔群的甬道与墓室,目睹法老祭祀场景的全感官重现。
在湖州,升级版的《奇遇三星堆》VR大空间探索展让观众穿越三千年,亲身参与古蜀国祭祀仪式。通过精确的动作捕捉系统,游客手势可“唤醒”青铜神树上的太阳神鸟,触摸虚拟文物触发历史解说,实现了观众与文物的深度交互。
青岛奥帆中心的“海洋探秘”项目则采用了多模态AR技术。游客佩戴轻便AR眼镜后,真实的海面瞬间浮现古代商船影像,手指轻点即可“打捞”虚拟沉船文物。当游客将获得的数字青花瓷拼合成完整图案,系统自动推送该文物在青岛市博物馆的实体展位信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AI机器狗已成为景区明星。这些搭载先进交互系统的机器生命,不仅能在芦笙场表演精准复刻的苗族舞蹈,更能通过语音指令、手势识别与游客亲密互动。2025年1月入驻以来,机器狗表演场次增加120%,成为苗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象征。
而在浙江宋城,全新升级的“千古情”演出引入全息投影与智能交互系统。当观众席上的手机灯光随指令汇成星河,穹顶投影的宋代星图随之变幻——科技让每位观众从旁观者变为演出参与者。
AI破解旅游痛点
暑期旅游高峰的拥堵、排队、信息不对称等传统痛点,在AI赋能下正被系统化解。2025年1月发布的全国首个省级旅游AI智能体“AI游贵州” 成为智慧服务典范。该系统构建了省市景区三级应用生态,游客只需输入“带老人孩子三日游”等需求,系统即刻生成包含错峰方案、适老设施的个性化行程。
在实际运行中,平台日均处理查询2.3万次,行程规划效率较人工提升15倍。其多语言实时翻译功能更助力外国游客增长37%,黄果树瀑布等景区首次实现无障碍国际接待。
宁夏打造的“游宁AI”平台则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构建起覆盖全省99个3A级以上景区的智能服务体系。该平台创新性地建立“人工+AI”协同机制:系统识别老年游客查询时自动转接人工服务,年轻游客则优先提供数字导览。
在青岛,“浮山所都督”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在八大关景区上岗。这个以明代抗倭将领为原型的机器人能通过情感交互模块识别游客情绪,当检测到游客疲惫时主动推荐最近的休憩点,并实时显示卫生间等候人数。
更为精细的是动态优化系统。在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宁AI”基于实时人流、交通、天气数据,动态调整游客行程。当监测到岩画馆人流超载,立即向附近游客推送替代路线及电子优惠券,成功将高峰期关键节点拥堵减少45%。
浙江嵊泗列岛推出的“一码游”平台则整合了海岛旅游全要素。游客通过单二维码完成船票购买、民宿入住、潜水预约甚至海鲜排号,将平均服务等待时间从52分钟压缩至8分钟。
数据驱动的景区革命
在景区运营管理端,AI系统正构建起前所未有的智慧中枢。青岛2025年7月1日揭牌成立的文旅数智化实验室,首批落地项目就包括船舶智能广播系统和5G智慧游艇港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船位、潮汐、风速,系统自动调整游艇班次,使旺季运力提升30%。
在生态保护领域,浙江乌镇景区部署的水质监测AI系统每15分钟分析河道水质,2025年上半年预警蓝藻爆发7次,指导环保部门精准治理。舟山群岛则通过AI算法优化垃圾清运路线,使海岛垃圾滞留时间减少65%。
青岛文旅数智化实验室启动的“三个一”工程,计划在三年内建设1个智慧景区示范点、申请10项技术专利、覆盖1000万游客服务。其智慧民宿管理系统已在崂山景区试点,通过能耗监控与预测性维护,使民宿运营成本降低18%。
数字治理同样取得突破。安徽在智慧旅游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数据安全合规要求,建立文旅数据分级控制体系。浙江“文旅大脑”整合18个部门数据,2024年国庆期间通过实时预警景区客流超载,投诉率下降65%。
贵州建立的文旅大数据平台更实现产业级赋能。“AI游贵州”系统通过分析游客搜索、预订、评价数据,精准勾勒出“亲子研学”“银发康养”“青年探险”等12类客群画像,指导景区业态调整。2025年上半年,基于该系统数据新建的悬崖咖啡馆等网红打卡点,带动二次消费增长41%。
数字技术激活千年遗产
当AI遇见五千年文明,沉睡的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重焕生机。浙江实施的数字诗路文化工程,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名篇转化为可交互地图。游客沿曹娥江而行,手机扫描古渡口石刻即触发诗人全息影像,吟诵与此地相关的诗句。
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为显著。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采用微振动监测AI系统,对考古现场进行毫米级位移监控。当检测到游客脚步引起的地面振动超标,立即触发虚拟围栏引导分流,实现文物保护与参观体验的平衡。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现宋代海港盛况。考古现场安装的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湿度数据,AI模型据此调整虚拟场景的光影变化,使数字复原的商船桅杆投影角度与实时太阳方位完全一致。
青岛的海洋考古同样受益于技术创新。文旅数智化实验室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搭载声呐与AI识别系统,2025年在胶州湾海域新发现明清沉船遗迹2处,采集的瓷器纹样数据即时生成3D模型,游客在陆上展馆可“亲手”把玩虚拟青花瓷。
AI驱动的文旅新生态
2025年成为智慧旅游生态爆发之年,各级政府的战略布局加速产业重构。安徽省六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年底实现5A景区5G全覆盖,推动建立安徽智慧旅游发展联盟。
广东省2025年6月30日启动“人工智能+文旅”应用场景征集,聚焦文旅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要求申报项目必须解决行业痛点并具备推广价值。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政策设计,直接推动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企业层面的技术整合更显深度。宁夏旅投集团接入DeepSeek大模型开发的“游宁AI”平台,构建起10万+规模的文旅知识库。该系统创新性地嵌入“AI服务之星”评价机制,通过游客反馈持续优化服务模型,上线三个月满意度达92%。
青岛的创新模式则凸显协同优势。文旅数智化实验室联合海康威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家机构建立理事制度,首批签约项目聚焦海洋文旅大数据开发。这种“政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使船舶智能广播系统从研发到落地仅用时四个月。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浙江省率先推动虚拟现实、交互娱乐领域标准制定。乌镇景区开发的“数字剧场”管理系统已被列为省级标准试点,其灯光、音响、特效设备的智能联动协议,使多场景切换效率提升60%。
2025年暑期文旅热潮背后,人工智能已从辅助工具进化为体验核心。当青岛的“浮山所都督”机器人指引游客眺望海疆,当贵州的AI智能体用苗汉双语讲述迁徙史诗,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成为传递文化温度的媒介。
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慧文旅建设、全域旅游运营及旅游大数据研究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注重“智慧文旅”应用创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VR/AR、AI、区块链等技术赋能文旅行业,目前已拥有二十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系统及软件著作权产品。科技赋能文旅创新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