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末
“遛娃放电宝地”“露营野餐首选”……在北京,就算你每天去一个公园,也得花上近3年时间才能逛个遍。眼下,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极大提升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过去一提到公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赏景。如今,“千园千面”重构了生态空间的价值,也为美好生活打开了更多可能。海淀公园的大草坪法桐环绕、没有围栏,来一场野餐十分治愈;朝阳公园一年四季都不冷场,精酿啤酒节、碳水节、书市、茶香文化节轮番上演;白浮泉公园一揽子打造了露营、游船、滑梯等多样游乐设施,一家老小走进公园,能畅快玩上一整天……公园,可以是休闲放松的微景区,可以是热闹有趣的游乐场,正在北京引领一种新潮生活和社交方式。
公园何以在北京刷出如此之强的存在感?一方面,绿色空间的持续拓展带来了生态福利。近年来,北京将花园城市建设列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让街心公园、口袋公园、无界公园等逐步增加,大大提高了公园的日常可及性。另一方面,别具匠心的运营方式让“公园+”成为可能。比如,“年轻”的龙潭中湖公园,通过在社交上“整活儿”,开辟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公园目前一共有12个跑团、11个好物分享群,非正式音乐会门票在1分钟内被抢光。可见,精准捕捉游客兴趣,打造属于自己的“主题”,公园就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目前,北京的公园普遍转型为集休闲、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不仅是人们放松心情的出口,也成为吸纳消费的重要入口。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商业项目来说,人气和流量大部分来源于场景力的吸引。”相比于传统街区商业,公园提供了一种更为悠然的氛围,自带“链接”属性,能将景色风光、娱乐活动与周边其他业态有机结合。无论举办亲子研学、潮流集市等活动,还是为“赏花经济”“夜经济”等搭建平台,都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适应了新消费需求。
从绿地共享到功能叠加,“公园+”模式方兴未艾,还有很多成长空间。整体来看,还有一些公园因建设较晚,或维护不够,没能发挥出应有功能。眼下,北京多部门正开始行动,将“文、商、旅、体、绿”有机融合,不断细化“一园一策”规划,在交通衔接、商业布局、文明游园等细节问题上协同发力。
身边的公园给人们带来健康与惬意,也为城市增加温情与活力。继续做足绿色文章、用心提供服务,生态效益将进一步培厚北京和谐宜居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