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7日,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大足举行。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在会上获悉,渝中文旅将紧紧围绕“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总体定位,一体推进产业焕新、人文铸新、治理创新、服务出新,推动都市文旅“流量”变“留量”。
▲灯火璀璨十八梯。尹诗语 摄
据介绍,近年来,渝中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展现“老重庆”巴渝韵、“最重庆”山城味、“新重庆”国际范,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推动文商旅城融合发展,相继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
坚持“全量引客”,全方位激活文旅消费。构建人气流量“引力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面构筑完善文旅场景,培育消费新增点,引育规上文旅企业438家;打造成渝合作“新范例”,全力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建成渝诚信文化文旅联盟,“宽洪大量”“金渝良缘”等成渝文旅品牌辐射力、影响力不断增强;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打造全市首个支付便利化示范区、外卡交易额增长200%,洪崖洞、李子坝等热门景点在海外火爆“出圈”。
▲渝中半岛。唐安冰 摄
坚持“全景迎客”,全要素提质文旅资源。深耕人文之城,高效推进147处文物、49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施“红色三岩”等文保工程,注重将人文内涵融入城市气质、街巷肌理、百姓生活,策划红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35条,博物馆数量全市第一。扮靓山水之地,坚持山、水、城、桥、船、灯等多元素一体打造,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个,夜间经济发展指数排名全国前列、全市第一。打造时尚之都,充分彰显解放碑、朝天门悠久历史与现代繁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举办国际消费节等活动58场,培育来福士探索舱等“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场景238个。
坚持“全业留客”,全链条壮大文旅产业。“文旅+商贸”拉动新增长,持续做大解放碑—朝天门、大坪、化龙桥3大商圈,集中推出鲁祖庙等5个年度非标商业项目,社零总额长期保持全市第一。“文旅+演艺”增添新人气,集聚市级院团8家,引育开心麻花、扯馆儿等演艺品牌16个,2023年上演剧目2万余场、占全市42%、吸引观众近400万人次。“文旅+科创”抢占新赛道,提质建设重庆杂技艺术团、洪崖洞发展有限公司2个国家级和17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集中推出2088未来之旅、千面重庆等沉浸式数字文旅消费项目。“文旅+体育”塑造新优势,打造大田湾体育产业园,培育“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项目,推出垂直登高赛等系列“边赛边玩”新玩法。
▲焕新亮相的旋转餐厅。罗云希 摄
坚持“全心惠客”,全过程优化文旅服务。“快进慢游”提升体验度,构建1座跨江索道、115公里山城步道、7条观光巴士线路、4条水上轮渡航线的特色交通网络,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8D魔幻都市”。“软硬并举”提升舒适性,坚持以文化人,不断深化文明城区建设,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复合文化场所,创建A级景区12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6处,推出大都会空中花园等业态焕新项目,建成首条国际友城美食街,汇聚星级及类星级酒店71家、旅行社295家、数量均为全市第1。“整体智治”提升安全感,完善“1+6+11”智慧大平安指挥调度体系,探索“1+3+N”文旅市场监管模式,搭建“1+1+10”文旅服务阵地矩阵,实战运行“人员密集重点场所联防联控场景”,白象居“共建共治、主客共享”获评全国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十佳案例。
今年1—10月,渝中区接待游客8272.1万人次,同比增长8.7%;接待过夜游客9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7%。
接下来,渝中文旅将紧紧围绕“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总体定位,一体推进产业焕新、人文铸新、治理创新、服务出新,力争到2027年文旅产业占GDP比重超15%,产业增加值保持全市前列,初步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