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又“火”了!这次却不是因为天池。
8月17日,万众期待的“稻米节”如约而至。“稻米节”是中国首个IP专属粉丝节日,由《盗墓笔记》粉丝“稻米”发起,自2015年起每年8月17日在长白山等地举办的纪念活动。当“青铜门”在天池脚下开启,当十万“稻米”奔赴二道白河小镇,长白山不再只是自然的象征,更成为年轻人心灵的归处。
这是生态与文化的叠加,这是热情与温情的交融。长白山用鲜活的实践,回答了在激烈文旅竞争中如何突围:既守护自然底色,又注入文化灵魂,更以高质量服务承载人们的热爱。
稻米驿站。长白山融媒中心/供图
业态蝶变:好风景也有好故事
千年冰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长白山以天池闻名天下,但如今,这座“神山”早已不止于天池。
“以前看不到天池,游客当天就走了。”当地居民李伟回忆,“那时候玩的项目少,留不住人。但去年以来,尤其今年,长白山好玩的地方多了,变化真快!”
变化在哪里?有了文化的加持,好风景有了好故事,旅游模式自然发生了蝶变。
晚风与音乐,邂逅不一样的长白山。隋二龙/摄
夜幕初降,云顶市集人潮涌动,乐队弹唱与林间松风交织;雪绒花音乐生活馆里,灯光璀璨,民谣悠远;美人松爱情森林里,漫步其间的情侣与家庭,写下属于他们的浪漫记忆。更令人惊艳的,是今夏盛大开街的恩都里(满语enduri意为“神灵”)休闲度假商旅社区。
以“满族文化”为核心的恩都里,融合新中式建筑风格与夜经济业态,打造兼具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的文旅综合体。
走进恩都里,扑面而来的新奇感点燃人们的探索欲。9000平方米的休闲空间汇聚了地道东北味与国际潮流餐饮,近500间民宿客房以温馨舒适承载“快旅慢游”的惬意。50余家特色商铺、16家创意餐厅星罗棋布,20%为吉林省首店、30%为城市首店、30%属本地首创。满式民谣酒馆、云顶火塘民谣唱出关东文化的悠远神秘,非遗手作串联古今浪漫,花车巡游、萨满演绎、火舞表演……一个个沉浸场景,让游客“白天看山水、夜晚看演艺”,实现“看得见、留得下、玩得久”。
夜色阑珊恩都里。长白山股份公司/供图
“花仙子巡游姐姐和火舞姐姐真漂亮!神秘的萨满巡游也很好玩。现在长白山下可比以前更好玩啦!”沈阳游客章宇不止一次来过长白山,他的感受直白又热烈。来自江苏的李梓桓则说:“因为天气没能看到天池,但在恩都里吃、住、逛了一整天,同样觉得很开心。”这种“看不到天池也不虚此行”的评价,正是旅游模式蝶变的最好注脚。
以往长白山旅游缺少恩都里这样的地方。如今,恩都里已成为长白山新地标,预计年引流游客超百万,成为长白山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增长极。其背后,是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于长白山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是多年来推进闲置资产盘活、招商引资的系统努力。
值得万千游客期待的何止恩都里?
眼下长白山文化创意产业园4号馆、麓角村、亿霖酒店等项目相继重启,北八坊商业街、天池古街等正加快盘活步点,华强方特等新业态积极引进。通过“一项目一专班一方案”,一处处沉睡资产被唤醒,成为文旅赋能的“蓄水池”。
亲山近水,惬意畅游。长白山文旅蝶变不仅是业态的更新换代,更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与夜色霓虹交相辉映,生态底色与产业活力相互融通,一幅“快旅慢游、全域沉浸”的画卷,正在长白山焕新铺展开来……
在长白山“慢游”。隋二龙/摄
叙事衍变:文旅融合深入推进
山水林泽雪,四季皆风景。
在长白山,旅游的叙事早已超越了“冬日玩雪、夏日避暑”的传统模式。曾经,游客们的目光几乎只停留在冬季冰雪,夏季养生。如今,却在四季轮转中找到新故事:春赏杜鹃花开,夏探林海避暑,秋游层林尽染,冬享冰雪世界。
是的!风景观光类景区的单一标签,已经无法代表长白山。文化的注入,让长白山的四季故事愈加厚重。
“云顶市集”人流如织。隋二龙/摄
1172金代古街,以千年历史延续文脉,串联起市井繁华与文化记忆;美人松爱情森林,让人与自然的相遇化作浪漫奔赴;“稻米节”再现“十年之约”盛景,粉丝热情和长白山雄浑山水碰撞,赋予这里新的精神内涵。广东游客曾慧颖感慨:“来长白山追寻的是青铜门和小说主角们的约定,留在心里的却是挥之不去的小镇热情与温暖。”
8月17日,“重逢之约”如约而至。白日里,攀登天池的脚步与欢呼声回荡山谷;夜晚,池北区万人音乐会现场,30余位歌手的歌声与粉丝的呐喊交织,灯光与星空同辉。粉丝们高举“十年之约”旗帜,在热泪与欢呼中重温青春,长白山顿时成为世界瞩目的舞台。此时此刻,二道白河小镇街头巷尾,民宿温情、商户真情、志愿者热情,共同托举起这份跨越十年的情感守候。
“稻米”们奔赴十年之约。隋二龙/摄
这场盛会的背后,是长白山文旅融合的再造升级。从南派三叔签名会,到文创衍生品展销;从非遗展示到互动巡游……丰富的内容让长白山旅游不再只是“游山看水”,而是“读文化、享体验”。河南游客李琪涵直言:“长白山圆了我一个小小心愿,希望下一个十年能再来。”四川游客“稻米小乔”感慨:“早听说过神秘的长白山,这次因‘稻米节’而来,发现这里不仅风景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那些文创、演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年之约成就了一次节日狂欢,更为长白山文旅品牌注入了持久活力。
没错!今天的长白山,已经从“一季冰雪”“一季避暑”的单一叙事,生长为“四季多彩”,书写了传统文化同时代潮流融汇的全新故事。
夜色里漫步,品读属于长白山的“四季故事”。隋二龙/摄
服务跃变:向“标杆”标准迈进
点开网络平台,长白山“稻米节”刷屏热搜。网友们感叹:“泼天的富贵,长白山接住了!”
无论是音乐会体验还是云顶市集逛游,无论是出行还是住宿,超万名游客在山水之间收获了“宾至如归”的温馨。
凭什么?答案就在于长白山保障能力的跃变——从基础满足到卓越体验的跨越升级。
外出游玩,怎能不带一件“文创”。隋二龙/摄
“谁砸长白山旅游的招牌,坚决砸他的饭碗!”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面对单日高铁客流突破2.5万人次、音乐会现场近1.5万人的巨大压力,长白山顶格部署,成立8个专项工作组,制定21项全要素预案。公安、交管、消防、卫健等力量前置布防,数次全要素实战演练,只为将风险化于无形,把安全守得更牢。
交通保障的精细化更让人印象深刻。城区增开免费巡游巴士,A、B、C三区接驳专线精准对接高铁班次,偏远住宿点还安排“点对点”接驳。演出散场深夜,免费大巴守候到最后一名观众,真正做到“最后一公里”的温情守护。
服务细节贴心暖心,点点滴滴都被游客记在心间。住宿紧张时,临时开放技师学院450张床位、池北一中应急房源,甚至连雨衣都有人主动送到粉丝手中;停车位紧缺时,17个机关单位免费开放院落;就连共享单车也临时增配。浙江游客薄锐感言:“从下高铁那一刻起,就有志愿者引路、赠送原创书签,交通衔接顺畅,处处都能感受到长白山服务的贴心暖心。”
特色表演,精彩呈现。隋二龙/摄
类似的服务何止这些,食品安全、价格诚信、消费投诉等各个环节,市场监管部门盯防有序;680名党员清理垃圾、436名志愿者化身“移动服务岗”、103辆社会车辆贴上志愿车标……
“十年之约”,是粉丝们的狂欢,也是对长白山服务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干部冲在一线,群众热情参与,游客真心点赞,凝聚成一幅同心共绘的唯美画卷。正因如此,长白山才有底气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机遇——随着沈白高铁开通,从北京出发4小时可达,从沈阳出发仅需1.5小时,长白山将成为关内游客走进吉林的第一站。
当更多人因高铁而来,因热爱而留,长白山也必将能凭借更加温情细致的服务,把“流量”沉淀为“留量”,用游客的“口碑”塑造长白山旅游的“金杯”。
长白山湿地公园。金铭官 摄
·记者手记·
夜幕降临,恩都里街区的光影与“稻米节”的乐声在二道白河街头交织,欢呼与掌声久久回荡。人们或因青春记忆而来,或因自然风光而至,却在这里收获了同样的感受——家的温暖、心的满足。
守护自然,也创造未来。长白山以生态为底色,让“山水林泽雪”尽显本色之美;以文化为灵魂,让青春热潮点亮文旅新篇;以服务为根本,让小镇的热情与真诚赢得口碑与赞誉。
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重要指示精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相得益彰,文化赋能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推动着这片神圣山水不断焕发新活力。
唯有奔涌不息的三江之源,长白山文旅高质量发展必将澎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