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胶着之下,5月9日,我国召开会议宣布正式开展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会议上还强调,自重稀土等战略矿产实施出口管制以来,部分境外实体与境内不法人员相互勾结,不断翻新走私出口手法,试图逃避打击!结合最近新闻,指的是哪些大厂和哪些专家,已经昭然若揭。
越来越严格的管控
2025年1月16日,商务部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我国高度重视出口管制工作,战略资源相关物项具有明显的 军民两用属性, 2025年我国将根据自身需要,适时在战略资源领域增列两用物项,并加强出口管制。
两用物项由于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用途,已经被提高到了战略资源的重视程度。而稀有金属作为两用物项的“常驻嘉宾”,近年来国家对其也给予了足够多的重视:
早在2007年我国就将部分稀有金属纳入了出口管制目录;
2023年7月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决定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2024年8月1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锑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决定对锑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2024年12月1日《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下文简称《清单》)生效,将大量稀有金属以及含有稀有金属成分的合金等物项列为两用物项;
2024年12月3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同时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
2025年2月4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25年第10号公告,决定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纳入《清单》;
2025年4月4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2025年第18号公告,决定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稀有金属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纳入《清单》;
5月9日,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组织召开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现场会,会议强调,各部门要聚焦战略矿产领域,加强源头管控,形成打击合力,针对伪报瞒报、夹藏走私、“第三国”转口等典型规避手法,重点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
我国近年来出口管制力度在不断加大,如据美国之音电台网2024年1月21日报道,海关数据显示,中国镓和锗对美国的出口自2023年7月之后就已经完全停止;2023年中国对日本镓出口额锐减近四分之三,锗出口额也减少约三分之一,2024年10-12月锑的对日出口更是为零等。
可见我国已将战略矿产领域稀有金属两用物项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进行了重点关注,并对其出口实施了严格监管。
但是,战略矿产走私贩卖的新闻还是屡见不鲜!
稀有金属依然走私频现
2025年4月2日,香港海关在北部边境货运场的一只出境集装箱内,查获了25.17吨锑锭。这起案件不仅撕开了战略资源走私的冰山一角,更暴露出国际博弈背景下,一场关乎国家安全命脉的暗战正在升级。
锑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物,通常被用作阻燃剂,也是生产半导体和太阳能设备的重要材料。在军事领域,锑还能够用于生产热成像仪、红外导弹导引头、核武器,几乎美国所有先进武器,都需要用到锑。 这批被铝箔层层包裹、申报为“五金配件”的货物,若成功流向境外,足以制造数万枚导弹导引头 。
中国每年也就出口2万吨锑锭,这次查获整整25吨走私锑锭,其中肯定有一条完整的走势产业链, 从矿产的开采、提炼、运输、伪装、通关,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人运作,这也说明,在中国对稀土进行出口管制后, 美国正在想尽各种办法从中国那里搞到稀土。
重要稀有金属镓(左)和锑
更耐人寻味的是走私链条的精密布局。涉事团伙采用“铝箔屏蔽金属探测+多国物流洗白”的组合拳: 先以陆运将货物混入普通集装箱,计划经东南亚国家伪造成“医疗设备”转口美国 。
这种手法与2022年广西破获的1.7亿元锑锭走私案如出一辙——当年犯罪团伙同样通过伪报品名、跨境勾结越南买家,将 8183吨战略矿产偷运出境 。两起案件相隔三年,却共享同一逻辑:利用香港自由港的贸易便利性, 将“蚂蚁搬家”式走私包装成合法贸易。
诸如此类的案件还有很多:如2024年11月份,据我国安全部门公布,某美国间谍人员试图从中国走私镓金属到美国军工企业;同月,央视报道了另一起走私镓的案例,发现2024年初,国内某金属材料公司人员汤某受境外人员范某指使,在国内采购金属镓并运送出境。
但是引起广泛关注的,莫过于在中美博弈的重要关头,联想最新推出的一款笔记本电脑,关于它是否涉及走私,专家们和网民吵得不可开交!
联想出口稀土外壳电脑?
2025年4月,中国宣布对钇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剑指美国高科技与军工产业的“命门”。然而,联想同期推出的含钇镁合金笔记本,发布了2025款的ThinkPad X1 Carbon Aura AI笔记本电脑,该电脑的机壳采用了稀土镁合金材质,而且是经过提纯了的稀土镁合金。
这款采用稀土的电脑有诸多疑点:
第一,稀土合金作为高科技材料,拿去当笔记本机壳当白菜价卖合适吗?
第二,为何在2025年发布采用稀土合金的笔记本电脑?这是特供电脑吗?
第三,向美国出口的电脑产品当中,是否也在电脑机壳加入了稀土合金?
联想这操作却将这一战略资源的争议推至风口浪尖——究竟是技术创新的突围,还是变相出口的灰色路径?
2025年的出口管制,本是中国对美技术封锁的精准反击——美国7类管制稀土100%依赖中国,本土精炼产能为零。但联想新款笔记本的镁合金外壳,偏偏用上了被管制的重稀土“钇”, 单台含钇约3克,按年销千万台计算,相当于30吨战略资源流向海外。
对此,通信专家项立刚人认为“电脑就是电脑,哪来的稀土电脑?”。镁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镁(密度1.74克/立方厘米),比铝轻36%,本是材料科学的突破。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镁合金,通过微量添加稀土(如钇),将耐腐蚀性提升10倍。但问题在于:钇的添加量仅有0.5%-1.2%,且与镁形成不可逆合金,既无法直接提取,回收成本更是天价(每克需数百美元)。 用项立刚的话说:“往面条里撒一撮盐,难道就叫盐水面条?”
但反对者揪住两点: 一是钇作为管制稀土,用于消费电子外壳是否属于“资源降维”;二是若美国通过《稀土回收法案》,强制拆解数亿台电子垃圾,可能形成“蚂蚁搬家”式资源外流。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中国从“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转型的阵痛。国家鼓励稀土深加工,联想每台笔记本创造的价值是直接出口原料的200倍。 但政策制定者或许低估了企业的“灰色智慧”:墨西哥工厂组装、海外销售的模式,让中国监管鞭长莫及。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喊着“重建稀土供应链”,一边却可能通过联想电脑“曲线获钇”——毕竟,从中国买电脑比自建提纯厂快得多。
稀土博弈的本质,是大国对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美国虽重启本土稀土矿,但提纯技术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摆脱“挖矿在中国,精炼在中国”的困局。中国则通过管制政策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既巩固资源主导权,又推动产业向高端跃迁。
但这一路径需平衡多重矛盾: 一方面,需警惕企业 “创新外衣”下的资源流失风险,完善含稀土制成品的出口检测与追溯机制; 另一方面,应避免过度管制扼杀技术升级空间,通过政策引导将稀土资源集中于高精尖领域,例如永磁电机、量子计算等,真正实现“以技术锁资源”。
矛盾催生监管升级
5月9日,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组织召开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现场会。这次会议除了透露出针对伪报瞒报、夹藏走私、“第三国”转口等典型规避手法,重点打击之外,还要 “依法加快办理并公布一批违法出口案件,深挖幕后非法实体和走私网络,坚决打深打透,对不法分子形成有力震慑”。
可见要通过形成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弥补目前监管体系的漏洞,通过一些具体行动,探索如何在促进相关企业技术升级与防止战略资源流失之中找到平衡。
来源:综合自新华财经、关法通、政知见、良丰有品、科技的十字路口等
下一篇:A股轻轻下跌,未理会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