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再次减持了5亿美元美国国债。 这看似微小的数额,却是中国今年以来的第五次减持,使中国美债持仓量降至7005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
就在同一个月,中国在卢森堡发行的40亿欧元主权债券,却遭遇了全球资本的疯狂抢购。 总认购金额高达1045亿欧元,超额认购倍数超过26倍。 这种强烈的反差,正在悄然改变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
美债不再是“香饽饽”
中国减持美债并非一时冲动。 回顾历史,中国持有美债的规模在2013年达到峰值,约为1.3万亿美元。 而到了2025年9月,这一数字已降至7005亿美元。 这种“钝刀子割肉”式的持续减持,反映了中国在战略上降低对美元资产依赖的长期考量。
加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也在同步行动。 2025年9月,英国大幅减持了393亿美元美国国债。 就连美国在亚洲的紧密盟友日本,其增持89亿美元的行为也被市场解读为更多是出于政治联盟的维系和稳定日元汇率的无奈,而非对美债价值的绝对信心。
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自身难以根治的经济顽疾。 截至2025年,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5万亿美元,其国债利息支出甚至超过了军费。 穆迪在2025年5月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这意味着美国在三大评级机构中均已失去最高信用评级。 标普和惠誉此前也已采取了类似行动。
美元信用的根基正在被动摇。 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冻结其外汇储备的一系列操作,让全球各国意识到,美元资产可能从“避风港”一夜之间变为“政治武器”。 这种信任感的裂痕,是更深层次的危机。
中国债券为何成为“新宠”?
当美债吸引力下降时,中国主权债券的抢手景象提供了另一个叙事。 2025年11月,中国在卢森堡发行的40亿欧元主权债券,获得了超过26倍的超额认购。 此前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债券,其中五年期品种的超额认购倍数也达到了30倍。
国际资本的选择,始终基于对风险和回报的精密计算。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显著提升。 截至2025年5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迎来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9家国际投资者,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在岸债券的规模达4.35万亿元人民币。 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公司也相继提升中国债券在其旗舰指数中的权重,这为全球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提供了更清晰的路线图。
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 “债券通”运行八年以来,“北向通”日均成交额从开通首月的15亿元增长至2025年5月的482亿元,增幅超过31倍。 随后推出的“互换通”进一步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2025年7月,中国央行和香港金管局再次宣布优化“南向通”运行机制等三项措施,持续降低境外投资者的参与门槛。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债券的相对高收益和稳定性构成了独特吸引力。 2025年发行的中国三年期美元主权债券,其票面利率为3.625%,与同期限美国国债收益率大致相当。 对于寻求优化资产配置、分散风险的全球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而言,人民币资产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选项。
美元霸权的裂缝与全球金融新格局
二战后建立的美元霸权体系,正显现出结构性裂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57.7%,延续了多年来的下滑趋势。 与此同时,包括瑞士央行在内的多家全球主要央行公开表示,正在将其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美元头寸配置为欧元等其他货币,推进资产多元化策略。
全球“去美元化”的尝试从言论走向实践。 东盟通过了本币交易计划,鼓励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金砖国家也在探讨加强本币结算的合作。 甚至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也签署了未使用美元结算的液化天然气大单。 这些行动分散在不同大洲,由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推动,共同指向一个趋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正在被逐渐稀释。
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清晰的角色。 截至2025年,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的报告,约有3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增持人民币储备。 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在2024年达到64万亿元,同比增长23%。 这些数据表明,人民币正在稳步融入全球金融血脉。
中国减持美债和增发主权债券的组合策略,是其系统性金融布局的一部分。 与之配合的,还有连续多月增持黄金储备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和本币结算等。 这些举措并非意在短期内颠覆美元体系,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多元化的国际金融生态。
资本流动方向的转变,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和未来信心的温度计。 当全球投资者用超过千亿欧元的真金白银认购中国主权债券时,他们投下的不仅是一张金融票,更是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的信任票。
从美国财政部报告中的减持记录,到卢森堡交易所热烈的认购场景,全球资本的每一次流动都在默默书写新的规则。 这些变化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而是静水深流般的重塑。 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全球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迁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