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行业的变迁,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接力赛。二战后,英美国家曾是全球造船的领头羊,到了60年代,日本接过了这个接力棒,80年代时,韩国迅速超车,2010年以后,中国一举崛起,牢牢占据了世界造船业的领导地位,堪称“江山代有才人出”。
如今,轮到印度开始兴奋了!中美博弈让印度看到了潜在的机会窗口,莫迪总理喊出了“十年内进入全球前五”的口号,不仅投入资金设立基金,还收购了斯里兰卡的船厂,表现得相当雄心勃勃。印度自己总结了不少优势:海岸线漫长,人工成本极低,科钦造船厂还获得了法国的订单,印度似乎已经准备好复制中国、日韩的成功之路。
然而,现实却给了印度一记响亮的耳光。印度的船厂手持订单总吨数甚至还不到中国的0.2%,比起越南和菲律宾都差得远。就像是游戏中新手刚出村就想着挑战满级玩家,但实力差距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更让人无语的是,莫迪总理的豪言壮语与科钦造船厂董事长的现实冷水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直言:“至少得熬15年”,这显然让印度的雄心变得有些尴尬。
其实,印度造船业的瓶颈早在历史上就已经注定了。回顾中国的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天胡开局”。1950年代,中国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成功搭建了工业基础。到了80年代,美国的“有限扶持”又为中国带来了更多先进设备,如黑鹰直升机和燃气轮机,几乎相当于游戏中连续获得了两件“神级装备”。之后,加入WTO使得全球企业涌入投资,技术和管理的提升让中国从“学徒”成长为“师傅”。
与中国的顺风顺水相比,印度则错失了很多机会。虽然苏联在当年给予了印度102项援助,但这些援助只是成品的转交,并没有提供核心技术。印度在与西方国家建立关系时,也比中国晚了近20年,等到2010年代西方国家终于开始重视它时,全球化的红利早已过去,许多高科技技术都已经被严密封锁,印度想要抄作业也没有机会。
如今,造船业早已不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中国的船厂已经开始使用激光焊接、数字识别等前沿技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英国专家对中国船厂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报价比日韩低15%,质量却不相上下,而且能提供定制化服务,甚至能提前半年交付船只,这样的效率连日韩都望尘莫及。2024年,中国船厂已经承接了全球70%的新船订单,稳稳占据了行业的领导地位。
然而,印度仍然抱有“靠廉价劳动力弯道超车”的幻想,殊不知,现在的造船行业更看重的是技术和创新。就像是现在大家都在使用智能手机,而印度还在坚持用功能机,盲目自信自己的“待机时间长”,从一开始就方向错了。
更重要的是,造船业本身就是一个“信任生意”。一艘船需要使用20年以上,船东愿意将订单交给你,必须有过硬的业绩和信誉。换句话说,印度要想在造船业实现逆袭,难度几乎等同于“徒手攀岩”。全球化的技术转移时代早已经过去,印度想依赖他国的技术过日子,注定是竹篮打水。
如今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自主创新者才是赢家”。中国已经在激光焊接、新能源等技术领域走在了前列,而印度仍然在纠结“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这种差距不是靠砸钱就能弥补的。
总的来说,莫迪总理的雄心值得肯定,但造船业的成功从来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如果印度能真正静下心来,花上15年时间逐步积累,或许还有机会。但如果仍抱着“抄作业”的心态,恐怕只能在“全球前五”的门口徘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