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董明珠曾表示坚决不使用海归,这个话题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议,认为她的观点过于武断。人们纷纷拿钱学森和邓稼先等人来反驳,认为当年中国经济困难,许多人连温饱都没有保障,怎么可能有间谍问题?当时,许多人为了国家的建设放弃了国外更好的研究机会,他们都是英雄。
然而,最近根据《第一眼新闻》的报道,一名在日本留学的男子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反,成为我国某核心部门的间谍。事情的经过令人震惊。
那么,这位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为何会成为美国的间谍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办了赴美签证,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美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官员。两人逐渐熟识,经常吃饭、送礼,慢慢地,这些糖衣炮弹就没有能够抵挡住他的防线。最终,他走上了背叛的道路,成为了间谍。
此外,7月被查处的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主任于施洋,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于施洋本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大数据发展人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他的案例也揭示了一个问题——在海外留学的人员中,可能有一些人没有足够的警觉,容易成为他国间谍的工具。
对此,评论区里一些海外留学的学生表示不理解,甚至反问为什么自己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人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挑选间谍之前,肯定会对目标人物及其家庭背景做详细调查,确保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每个精心设计的“海归”计划,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场精密的“杀猪盘”。
幸好,目前涉及此事的间谍郝某已经被抓捕,并且判处了无期徒刑,终身剥夺政治权利。这一事件也让董明珠的那句“绝不用海归派”的话,似乎显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她的担心是海归派中可能潜藏间谍,很多人都无法分辨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所有海归人员。毕竟,也有一些海归人员真的是因为学术追求或者其他原因才选择回国,他们的目标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从事间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