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社会治理精细化,信托业正朝着监管指引的本源业务加速前进。
近期,爱建信托、厦门国际信托、国民信托先后落地家庭服务、预付保障、房企重整三类创新信托业务,从消费安全、财富管理、风险化解等民生领域入手,以信托财产独立、风险隔离等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
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看来,以围绕民生痛点展开的创新,体现了信托业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功能发挥的转变,是信托业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积极尝试。若能持续深化并形成规模效应,可视为进入“功能型创新”的阶段性标志。
信托创新业务多点开花
近期落地的三大类信托业务具有明显的共性,都是以信托制度本源功能切入社会痛点,而非传统非标融资的变形。
其中,11月3日,厦门国际信托推出当地首单多商户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预付安1号服务信托”。本项目首笔信托资金为企业员工俱乐部的预付资金,由菲普拉斯运动生活馆作为首家合作商户。
值得一提的是,该场馆原址曾因租金纠纷“跑路”的某品牌健身房,事件一度引发大量会员维权,线上线下争议不断。在此背景下,厦门国际信托同承接该场馆的新业主菲普拉斯运动生活馆进行沟通,使该商家率先接入信托监管机制,以“主动拥抱监管”的姿态重建消费者信任。
“建立预付资金监管机制,不仅是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重建市场信任基础、充分释放预付式消费模式对消费促进作用的关键支撑。”厦门国际信托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落地,是依托信托制度优势对预付资金监管机制的一次有效尝试。
除了聚焦消费端的预付资金安全保障,在房地产行业风险处置领域,信托的专业价值也进一步凸显。
11 月 6 日,国民信托与协信远创等30家企业签署“凤凰20号重整服务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预计涉及债权规模近700亿元,服务债权人超5000家,这也是该公司进入风险处置服务信托领域以来承做的首单大型房地产企业合并重整信托项目。
国民信托在实践中总结建立了重整服务信托的“服务+”模式,充分挖掘、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国民信托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服务信托事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客户需求提供资产处置、咨询、财务投资和共益债资金支持等高附加值服务,破解重整过程中的零和博弈,提高债权人受偿率,实现多方共赢。
在消费保障与行业风险化解之外,信托对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覆盖也在从高净值专属向中产普惠延伸。
11月7日,爱建信托首批家庭服务信托“和享”系列成功落地。《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和享”系列家庭服务信托以100万元为设立起点,打破了传统信托服务的高门槛限制,让中产家庭也能享受信托的制度优势。
爱建信托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初银保监会发布“三分类新规”,首次将“家庭服务信托”明确列入资产服务信托范畴。这类起设门槛亲民、服务形式灵活、功能丰富的信托账户工具逐步走进中、高净值客户的视野,成为社会“财富中坚力量”在安排家庭财富传承方面的上佳选择。满足各类养老、子女教育、婚育、孙辈传承等个性化场景分配的需求。
“这三类业务虽然领域不同,但核心逻辑高度一致,都是用信托制度的优势来解决现实问题。”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三分类新规(2023年)首次把“资产服务信托”单列为与资产管理信托并列的主业,并细分为家庭、预付、风险处置、公益等子类,为“功能型创新”提供了制度跑道。如今在监管引导下,信托公司开始聚焦 “以服务创造价值”,而民生需求正是最好的创新土壤。
未来聚焦多元民生场景
这些创新实践均受益于信托制度的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在政策规则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3年“三分类新规”基础上,不断细化资产服务信托业务操作规范,先后出台相关指引文件,明确各类创新业务的财产范围、账户管理、信息披露等要求,让信托公司开展创新业务时有章可循,有效降低了合规风险与探索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推动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建立信托财产登记簿与权属公示平台,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不动产信托发展的登记难题。
不过,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位信托从业者向记者坦言,功能型信托产品的盈利空间较传统融资业务收益较少,且对专业能力要求更高,这对信托公司的人才结构、科技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
薪火私募投资基金总经理翟丹认为,信托业正经历从“金融百货”到“社会服务”的蜕变,功能型创新能否持续,取决于司法体系对信托财产隔离的刚性保障、机构从“规模崇拜”到“精算定价”的能力重构、监管对实质风险而非形式合规的穿透判断。
“未来三年,信托行业或呈现‘K型分化’,具备技术架构与社会治理洞察力的机构将开辟蓝海,而仍沉迷于杠杆游戏的玩家则会被加速清退。”翟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但这是行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上述某信托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深入与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信托业未来将在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养老医疗等更多民生领域找到创新空间。
袁帅也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未来可能呈现的信托新业务形态包括,在养老领域,推出养老消费信托,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解决方案;在公益慈善领域,发展慈善信托,创新慈善模式,提高慈善资金使用效率与透明度;在社区治理方面,探索社区发展信托,助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信托业还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效率,拓展线上业务渠道,打造智能化信托服务平台,更好地融入民生保障体系,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袁帅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