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这个人口不到50万人的城市因巴菲特而闻名世界。
到2025年,巴菲特就95岁了,他已经彻底放下了权杖,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交给了接班人。
从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就不会再收到巴菲特撰写的年度报告了,或许巴菲特也不会在股东大会上侃侃而谈了。
善始善终,60年修成正果,巴菲特确实非常厉害。
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成功,巴菲特自认是运气好,当然我们会认为他在谦虚,但从他的经历看,这或也有“真实”的成分。
一切要从巴菲特与苏珊·汤普森1952年的蜜月旅行说起。
无论是查理·芒格还是曾担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的唐纳德·基奥(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包括他的妻子苏珊·汤普森(第一任妻子),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几个重要人物,他们要么是土生土长的奥马哈人,要么是在奥马哈居住过。这种缘分让巴菲特感到奇妙:
“难道奥马哈的水里有什么神奇的成分吗?”
在中国,一个县的人才就能够打江山;在美国,一个城市里的几个人才凑在一起就能做出世界级的大企业。
当然,伯克希尔·哈撒韦一切的根本在于巴菲特,他是中心人物,他在数字、投资和商业上的天赋、兴趣凝聚了众人。
巴菲特和苏珊·汤普森于1952年结婚,他们在蜜月旅行的时候曾到赌场观察过人们的疯狂——为了发财概率极低的游戏倾尽所有——这给了巴菲特极大的信心,世上既然有这么多贪婪而愚蠢的人,那他必然是可以赚大钱的。
“投资最重要的是你的性格,而不是你的智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芒格和巴菲特都强调过要成为投资家最核心的是性格,只要有对的性格,那一般性的智力水平也能赚大钱。
在别人贪婪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要做到这样,没有好的性格是不行的。
反者道之动,大道至简,老方说成功的奥秘从来很艰难,但众人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为性格、性情上的问题和麻烦。
所以要论及巴菲特的成功,无论价值投资还是长期主义,关键是他有这样的个性,他就是这样的人,这是内因。
而外因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奥马哈市确实称得上巴菲特的福地:
回首往事,我觉得伯克希尔和我之所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扎根于奥马哈。如果我出生在其他地方,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美国的中心地带是出生、养家和创业的绝佳之地。我出生时纯属运气好,抽到了一根长得出奇的签。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率性而为,顺着自己的本性做事才能有所成就。其次就是注意同伴、伴侣、地点和时机等外部因素。两者匹配,成功的概率就高了。
至于巴菲特的长寿,这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
毕竟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喜欢吃汉堡薯条喝可乐,饮食简单(每天喝5罐可乐,每周至少吃3次炸鸡,平时还吃冰淇淋),不怎么运动,他的爱好就是工作,他恐怕在结婚后都没有下过厨房。
要是按照“养生专家”的意见,巴菲特无论饮食起居还是日常习惯都不对,但巴菲特偏偏是寿命很长,为什么?
巴菲特说自己的高龄算是打破了家族之前最高92岁的记录,他之所以长寿除了奥马哈医生的尽职尽责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极大的运气——每天都要躲过香蕉皮、自然灾害、醉酒或分心的司机、雷击等等,诸如此类的危险。
但上天眷顾也是有限的,巴菲特觉得自己直到90岁左右才真正开始感觉变老,“但一旦开始变老,这种变化就是不可逆的”,平衡感、视力、听力和记忆力都持续走下坡路,这时候早做准备是明智的。
巴菲特不避讳谈及自己的死亡,他对于公司和遗产都做了周密的安排,他请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相信接班人的才华和能力。
对于财富传承,巴菲特选择了跟老友芒格一样的做法,他们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后代。
沃伦·巴菲特曾签署捐款意向书,承诺捐出其财富的绝大部分——捐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但在要退休的时候,他修改了遗嘱,决定把自己几乎全部的伯克希尔持股交给了子女管理的基金会。在捐出数百亿美元之后,巴菲特明确表示不会再有钱去到盖茨基金会。
美国富人通常会通过慈善信托来避开高额的遗产税,明智的人也会担心过多的钱让子孙后代变得堕落,所以他们会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达成财富的传承。
“如果你很富有,那么留给你的孩子的财富,最好是足够让他们做任何事情,但又不够让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什么都要适度,过犹不及,至于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就看当事人的判断和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