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召开前两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财富基金,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向市场抛出了一枚重磅决定。
将投票反对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那份价值 1 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作为特斯拉第七大单一股东,这家手握 170 亿美元特斯拉股票的金融巨擘,态度格外耐人寻味。
它一边在声明中承认 “马斯克先生远见卓识领导下创造的重大价值”。
一边又明确表达对方案 “总体规模、股权稀释效应及关键人物风险缺乏缓释措施” 的担忧,且强调这一立场与其在高管薪酬问题上的一贯原则相符。
投资者就要对这份可能让马斯克成为全球首位万亿富翁的激励方案进行表决,而眼下的反对声浪远不止挪威基金一家。
两家影响力颇大的股东顾问机构 Glass Lewis 与 ISS 建议否决,美国教师联合会、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等大型养老机构也持反对意见。
可另一边,特斯拉董事长罗宾・德霍姆早已在致股东信中发出警告,称此次投票关乎能否留住 54 岁的马斯克,若他离职,公司恐面临 “重大价值损失”。
特斯拉业绩与技术瓶颈凸显
2025 年三季度,特斯拉交出的业绩答卷让市场忧心忡忡。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 37%,这一跌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 “以价换量” 的策略成为拖累盈利的关键。
为应对全球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特斯拉此前多次下调主力车型售价。
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销量,却严重侵蚀了汽车业务毛利,叠加监管积分收入同比萎缩 44%,短期经营压力已清晰显现。
曾被寄予厚望的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遭遇两次推迟,从最初计划的 2024 年落地,一再延后至 2026 年底。
据行业人士透露,核心问题集中在灵巧手传感器寿命与材料强度上,前者无法满足高频次作业需求。
后者则难以支撑机器人复杂动作的耐久性,这些尚未突破的科学难题,成为制约其商业化的 “拦路虎”。
自动驾驶领域的推进同样不及预期。Robotaxi 项目最初雄心勃勃提出 “覆盖 50% 美国人口”,如今却大幅收缩目标,计划 2025 年底仅在 8-10 个城市落地。
更关键的是,即便是这一缩减后的目标,仍需先在奥斯汀试点取消安全驾驶员,而从过往测试数据来看。
完全无人驾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尚未达到大规模推广的标准,商业化进程的滞后,让万亿薪酬所绑定的业绩目标更显遥远。
高目标与零保底的对赌机制
特斯拉为马斯克设计的万亿薪酬方案,并非简单的现金或股权授予。
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 “高目标对赌机制”,方案中 12 项核心业绩目标覆盖业务全链条,每一项都堪称行业标杆级难度。
除了 8.5 万亿美元市值这一核心指标外,还包含 1200 万辆电动车销售、100 万台人形机器人量产等硬性要求。
要知道,2024 年全球电动车总销量约 1500 万辆,特斯拉单家要在十年内达成 1200 万辆的销售目标,意味着其全球市场份额需提升至近 20%,难度可想而知。
在自动驾驶这一关键赛道,方案设定的标准更为严苛。不仅要求实现 100 万辆 Robotaxi 商业运营,还明确无方向盘的 Cybercab 需在 2026 年二季度启动生产。
这一要求远超当前行业技术水平:目前全球范围内,完全无人驾驶的商业运营仍局限于小范围试点。
且多数保留安全冗余设计,Cybercab 的无方向盘设计不仅需要突破技术难关,还需获得各国监管部门的认可,短短一年多的准备时间,让这一目标充满不确定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案的 “零保底” 属性。条款明确规定,所有目标未达成则马斯克无任何奖励,这与传统企业高管薪酬中的 “保底收益” 形成鲜明对比
特斯拉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马斯克的个人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深度绑定,让薪酬回报完全取决于业绩成果。
但在反对者看来,即便无保底,万亿级的潜在收益规模仍过于夸张,且多项目标的高难度,让这份对赌更像一场 “豪赌”,背后暗藏着对股东权益的隐性风险。
马斯克的诉求与应对:控制权争夺与舆论反击
在万亿薪酬方案引发的争议中,马斯克的核心诉求远超 “财富增长”,而是指向对特斯拉战略方向的绝对掌控权。
他在多个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该方案获取更多投票权,本质是为了规避短期股东对长期战略的干扰。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需要长期投入且回报周期长的领域。
对马斯克而言,这些业务是特斯拉从 “汽车公司” 转型为 “科技帝国” 的关键。
若因股东追求短期利润而妥协,将错失技术突破的窗口期,这也是他对反对声音态度强硬的核心原因。
面对挪威主权基金等机构的质疑,马斯克选择以直接且尖锐的方式展开舆论反击。
他在 X 平台多次发文,称反对薪酬方案的建议 “缺乏战略眼光”,甚至直言质疑者 “根本不懂特斯拉的长期布局”。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他进一步反驳 “股权稀释” 争议,强调方案中 “目标未达成无奖励” 的条款已充分保障股东利益,反对者不过是 “被短期收益蒙蔽了双眼”。
这种强硬姿态,既源于他对自身战略判断的自信,也暗含争取散户股东支持的考量,毕竟在特斯拉股东结构中,大量散户是其个人影响力的追随者。
马斯克的应对策略还紧密绑定公司动态,试图通过传递 “信心信号” 稳定市场。
2025 年 10 月,Optimus 人形机器人量产推迟的消息公布后,特斯拉盘后股价应声下跌超 4%,市场对其技术落地能力的质疑加剧。
此时,马斯克迅速加大对薪酬方案的辩护力度,不仅频繁晒出 Robotaxi 测试进展视频,还强调与 xAI公司的技术协同潜力。
试图将市场注意力从短期困境转移到长期战略价值上,间接为薪酬方案争取更多理解与支持,展现出他在 “危机公关” 与 “诉求传递” 间的精准平衡。
支持占优下的机遇与争议
2025 年 11 月 6 日的特斯拉股东大会,最终以 75% 股东支持的结果,为这场持续数月的薪酬争议画上了阶段性句号。
尽管挪威主权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等大型机构投下反对票,但散户股东与部分长期投资机构的支持,让方案得以顺利通过。
这一结果背后,既有股东对马斯克过往 “创造价值能力” 的信任。
毕竟他曾带领特斯拉从濒临破产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也有对 “失去马斯克将引发价值崩盘” 的担忧,董事会此前的警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票倾向。
与薪酬方案同步获批的 “特斯拉投资 xAI 公司” 议案,进一步放大了事件的争议性。
支持者认为,xAI在人工智能算法领域的技术积累,能为特斯拉自动驾驶、机器人业务提供关键支撑,比如更高效的环境感知算法可加速 Robotaxi 商业化。
这种协同效应将为公司带来长期收益;但反对者则尖锐指出,xAI 是马斯克旗下私人公司。
特斯拉的投资可能存在 “利益输送” 风险,未来若技术协同未达预期,最终受损的仍是普通股东,这一争议也让方案获批后的特斯拉陷入新的舆论漩涡。
方案落地后,马斯克的公开动作也释放出明确的战略信号。
他在股东大会现场与 Optimus 机器人互动,并宣称 “将带领特斯拉开启‘全新的书’”,既强化了 “科技帝国” 的战略定位,也试图缓解市场对 “关键人物风险” 的担忧。
短期内,市场信心确实得到一定修复,特斯拉股价在股东大会后首个交易日微涨 2%;但长期来看,争议并未消散 。
多家机构仍将 “过度依赖马斯克” 列为特斯拉的核心风险,若未来业绩目标未达预期,这场 “万亿豪赌” 或将引发更激烈的股东质疑。
结语
特斯拉万亿薪酬争议,本质是科技企业 “创新野心” 与 “治理稳健性” 的碰撞。
从业绩困境到技术瓶颈,从控制权争夺到投票结果,每一环都折射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复杂矛盾:既要依赖核心领袖的颠覆性 vision,又需防范 “个人过度主导” 的风险。
既要追求长期技术突破,又要平衡股东短期利益,这场争议没有绝对的 “对与错”,却为全球科技企业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