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深圳入选的企业数量达到347家,成为此次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第一的城市。其中,南山区新增84家企业,至此,全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94家,在全国市辖区中保持领先优势。
这些深耕细分领域的创新主体为何密集涌现?答案藏在南山精准的培育体系与成熟的产业生态中。
集群集聚:三大片区构筑产业“强磁场”
在南山,“小巨人”企业的分布呈现鲜明的空间集聚特征。从街道划分来看,粤海街道与西丽街道成为核心承载地;从片区来看,留仙洞片区、高新(深圳湾)片区、南山智园片区构成三大创新极核,形成“地理集中+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
在这些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已然成形。这种集聚效应催生了“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的生态优势,企业可就近获取技术协作、配套服务等资源,大幅降低创新与运营成本,为“小巨人”成长提供了天然土壤。
政策护航:全维度支持破解发展痛点
记者从南山区工信局了解到,为助力“小巨人”企业轻装上阵,南山构建了覆盖资金、金融、人才、空间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
资金激励方面,新获评的“小巨人”企业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直接缓解企业研发投入压力。金融服务上,企业纳入南山区科技型企业融资白名单后,申请银行贷款可获得授信额度提升,且无需提供担保(具体以银行授信评估为准),有效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人才与空间保障更显温度:企业人才在申请人才住房补租配租时可获评分加分,租用创新型产业用房或国资国企产业空间时,原则上能享受3折的承租价格优惠。
而“精准滴灌”式服务更是其中的亮点,据介绍,辖区“小巨人”企业被纳入领导干部挂点范围和“绿色通道”服务体系,诉求可得到优先响应与解决,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末梢。
培育密码:全周期体系激活成长动能
细思南山的“小巨人”培育智慧,建立从挖掘储备到赋能成长的全周期工作机制是其中关键。通过多渠道挖掘潜力企业,区工信局将国高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属引导基金投资企业等纳入培育库,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晋升一批”的良性循环。
申报环节的“保姆式辅导”大幅提升了培育成功率。申报前开展潜力问卷调查摸排与“一对一”诊断辅导,帮助企业理清申报思路;申报期内针对共性问题集中答疑,同步开展预审并及时通知材料修改、补正,在严守审核标准的前提下,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晋级。
此外,党建引领为培育工作注入独特活力。高新区党委、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专精特新“书记工作室”联动发力,通过沙龙、座谈会等活动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同时,区里组织的供需对接、产学研交流、走进标杆企业等活动,进一步为“小巨人”企业搭建了资源对接的桥梁。
南山“小巨人”群体的壮大,是区域创新生态成熟的生动注脚。在政策沃土与集群效应的双重加持下,更多南山“小巨人”正从细分赛道崛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对话“小巨人”:南山的产业“雨林生态”让企业更有底气
作为南山区本土培育的“小巨人”企业,深圳绿米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从2009年十几个人的小团队,成长为近千人规模、深耕全球IOT领域的行业力量,董事长游延筠在专为辖区优质企业打造的2025南山羽超赛场边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绿米联创的成长归功于南山这片“有温度、有活力”的发展沃土——这里的营商环境与企业服务,既是绿米扎根的基石,更是其向世界冲刺的动力。
游延筠告诉记者,绿米的起点,正是南山最寻常的一间小办公室。2009年成立之初,团队仅十余人,聚焦智能家居与智能楼宇赛道时,面临着技术研发、规模扩张的多重挑战。
而南山“生气勃勃、极度创新”的生态,为这家初创企业打开了成长空间:这里密集的科创资源、产业链配套,让绿米能快速对接技术与市场;更难得的是区领导“既重发展、又重人文”的服务态度,不仅支持企业放开手脚创新打拼,还时刻关注员工的生活与健康,主动上门征询发展建议,哪怕是企业搬迁这样的“琐事”,也能得到细致对接。正是这份“不缺位、不越位”的支持,让绿米在多次规模扩张中无需顾虑“后顾之忧”,一步步从小办公室搬进现代化办公空间,员工规模突破千人,成为IOT领域的“独角兽”潜力股。
如果说生态是土壤,那南山的特色企业服务就是精准的“养分供给”。游延筠特别提到南山羽超现场的“总裁咖啡”活动,赛场外,区领导会以“咖啡座谈”的轻松形式,邀请企业家齐聚,面对面倾听诉求、征集发展建议,多部门负责人现场驻场回应,实现“1小时精准对接”。这种“不是行政指令,而是朋友谈心”的沟通方式,让绿米这样的企业能直接传递发展中的痛点,也能第一时间获取政策支持。
“在南山发展,总有种‘被重视、有福气’的感觉”,在游延筠看来,南山企业服务的核心——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按需定制”的贴心赋能,让企业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与市场竞争中。游延筠表示,南山区主动搭建羽毛球赛事这样的平台,不仅是对人才的关怀,更给企业树立了“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示范。在南山的引导下,绿米也更注重员工体验,从“关注企业”到“关注员工”,南山的服务维度,恰好契合了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需求。
“南山面积不大,却孕育了大批国际性企业,希望它能继续保持独特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引领创新,吸引更多优秀企业与人才。”游延筠表示,在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背景下,正是南山的优质沃土、利好政策与一流生态,让绿米有底气保持开放姿态,在全球IOT领域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
从一间小办公室到全球赛道,如今的绿米,早已把“南山基因”融入发展脉络,是南山与企业“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生动写照;绿米的故事,也成为南山“热带雨林式”营商环境培育企业的缩影。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紫嫣 南宣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