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由我们研发的国内首条3GWh干法电极量产线预计明年中下旬在江苏常州建成,研发总部始终牢牢扎根深圳。”近日,在2025年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的采访间里,深圳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臣向记者分享了这一好消息。
他表示:“这条线承载着两个使命,一是让行业看到‘干法技术能落地’,打破大家的观望心态;二是带动更多头部企业入局,加速国内电池产业集群的发展。”
作为国内干法电极技术领域的开拓者,王臣的创业故事是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注脚。15年间,他从科研工作者转型为产业推动者,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推动国内干法电极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扎根深圳:15年科创梦在产学研土壤发芽
干法电极技术作为一种革新的电池制造工艺,通过将活性材料、导电剂等粉末直接压制成膜,无需传统湿法工艺的溶剂涂布与烘干环节,显著降低了能耗与生产成本。该技术能够提升电极能量密度与倍率性能,同时避免溶剂污染,更符合绿色制造趋势。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前沿领域,干法电极技术更是实现高性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的关键路径,为新能源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深圳充满活力与机遇,是一片让科创梦想茁壮成长的土壤。”王臣感慨道。2010年,怀揣对先进储能技术的热情,他加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彼时,国内锂电技术虽发展迅速,但干法电极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核心装备与材料依赖进口。在实验室中,王臣带领团队开启十余年技术攻关。
研究院的平台优势为他减少了试错成本:“这里能对接清华本部材料专家,还能联系深圳本地电池企业做测试,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搭建桥梁。”十年间,团队逐步攻克粉体分散、热压成膜等核心技术,为后续突破奠定基础。
破局之路:从“卡脖子”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国外关键材料断供让国内锂电产业面临危机,却成为王臣创业的契机。“左手握订单,右手拿着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红头文件,创业水到渠成。”公司成立后,迅速在肇庆建成100万平方米干法电极生产线,实现材料进口替代。但真正打破垄断需技术与装备全面突破。
创业初期,干法成膜技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时,生产速度、幅宽等指标均未达量产要求。王臣团队与国内装备企业联合研发,驻扎工厂协同攻关,最终突破瓶颈。2022年,团队推出干法电极成型复合一体机,实现电极膜成型与集流体复合一体化,并将热压压辊温差控制在±1℃、辊缝调节精度达±1μm,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肇庆基地生产线正式投产,使清研电子成为全球两家实现干法电极量产的企业之一,另一家为通过收购掌握技术的特斯拉。
产业布局:让深圳成为干法技术创新高地
“在深圳做科创,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王臣表示,公司成立之初,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主动投资,并联合开发干法电极专用材料;天使投资基金也从资本端为技术转化护航。目前,清研电子已完成国内首条车规级干法电极生产线,形成“深圳研发+外地量产”的布局。
王臣强调,深圳完整的锂电产业链是快速发展的关键:“这里能快速对接材料、装备、检测等全链条资源,几乎不出深圳就能造出电芯,优势难以比拟。”
展望未来,他认为电池安全技术将向三个方向演进:电芯高能量密度、系统层级安全提升、固态电池发展。清研电子将坚持“一核三元”战略,以粉体干法成膜技术为核心,在超级电容器、电池、高频高速覆铜板领域持续发力。
“锂电领域中国已掌握话语权,深圳企业海外影响力日益提升。”王臣建议,以国际标准制定为抓手,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全球共识,提升中国锂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