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3日欧盟突然出招,首次把中国能源企业写进了对俄制裁名单,而且一口气点名12家中港能源公司,其中不乏中国唯一全加工俄油的大炼化企业,这波操作不只是给俄罗斯“添堵”,更像是冲着中国来的。
与此同时冯德莱恩的一封“特殊信函”也流出,语气强硬点名中国是“首要竞争对手”,就在中欧关系本该稳住的时候,欧盟却主动挑起事端,而俄罗斯则在旁边悄悄兜底,这场围绕能源、政治和产业链的大博弈,正在悄然改写全球规则。
冯德莱恩出招,欧盟打破“底线”
这次欧盟的“第19轮对俄制裁”比以往都狠,狠的不是力度而是方向:他们把中国也拉进来了。被点名的企业名单中,不仅有辽宁、山东的大厂,还有曾被西方制裁过的“老面孔”。
要知道这些企业背后的炼油产能,占了全国总量的3%,别看数字不大,但它们的角色特殊:进口俄油、全流程加工、再出口,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桥梁。
欧盟这回是要“斩桥”了,不止禁止这些企业的油轮靠港、不给保险,还加上了“次级制裁”。意思很简单:谁敢帮这些中国公司运油,连你也一起罚,这显然不仅仅是打压中国公司,这是试图封锁整个中俄能源通道。
冯德莱恩的“特殊信函”亮出了欧盟的底牌:把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把清洁能源转型当成“摆脱中国依赖”的机会,说白了这是在趁着俄乌冲突的档口,把地缘政治和产业竞争捆上一起一锅端。
更夸张的是这封信是在欧盟秋季峰会前流出的,配合会场上“2040年减排90%”的目标,显然是在为“清洁产业脱中”造势,冯德莱恩的算盘很清楚:用政治挂帅,把中国产业链边缘化,然后把欧盟内部的不统一“统一”起来。
中国立场鲜明,俄罗斯稳稳兜底
对于欧盟这波突然袭击,中国商务部回应得很快,态度也很硬,三个“严重”直接上桌:违反国际法,破坏中欧合作,冲击全球能源安全。中方还明确表态,不认这种没有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并警告欧方“别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已经不能算是外交辞令,而是直接摊牌信号,目前中方已在评估反制选项,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稀土,欧盟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稀土依赖高达七成,一旦出口收紧,后果可想而知。
但除了稀土之外中国还可能出手金融和贸易反制,像之前对立陶宛银行的制裁,就是个前车之鉴,而欧盟奢侈品、汽车这些优势产业,一旦遇上中国的反倾销税,利润至少要掉两成。
就在欧盟“封锁”中国炼油厂时,俄罗斯却在一边稳稳接住,2025年上半年被制裁的中国企业从俄进口原油超过800万吨,占到欧盟制裁目标原油出口的12%,俄中之间的油气合作,不仅没断,反而更紧了。
更别提“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一旦建成,每年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输华,能覆盖中国天然气消费的12%,从油到气中国正在把能源安全的钥匙,交到自己手里。
欧盟内斗不断,对美“表忠”成主旋律
欧盟这波制裁,不只是对外出手,其实对内也翻了老账,第19轮对俄制裁本来早就该定了,却被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这几个国家拖了好几周,原因很简单:能源太贵,经济太伤,谁都不愿意当冤大头。
最终欧盟妥协了,给斯洛伐克开了补贴,才换来“勉强同意”,这样的统一看似强硬,实则虚弱,欧盟这一锅粥搅一下就沸,压一下就溢,内部的“强硬派”与“务实派”已经处于胶着状态。
从外部看欧盟越来越像是在对美国“表忠心”,毕竟早前美国就喊话:让欧盟对中印征收高达100%的关税,逼这两个大买家少买俄油,欧盟没敢直接加税,但制裁中国能源公司,多少算是“交作业”。
不过这种“折中方案”对欧盟自身也不便宜,现在布伦特油价已经冲上95美元一桶,全球能源市场跟着一起震了,中国企业加速向东南亚和中东转移产能,欧盟这一“制裁一刀”,很可能割的是自己供应链的肉。
结语
欧盟这一波对中国能源企业下手,看起来是对俄罗斯动刀,实则是拿中国开刀,顺便向美国示好,但算盘打得再响也掩盖不了现实的窘境:内部不齐,外部博弈,强硬背后是无奈。
中国的立场已经讲得很清楚,反制不会缺席,俄罗斯也已经表态,用实际行动稳住中方能源供应,如果冯德莱恩真想在能源和产业上“摆脱中国”,可能得想清楚:没有中国,也不会有便宜又稳定的供应链。
这场制裁不只是经济战,更是一次地缘政治的深层碰撞,对中国而言挑战不小,但机会也在其中,而对欧盟来说是时候在盲目站队和理性合作之间,做出真正的抉择了。
参考资料:
欧盟首次制裁中国大型炼油厂和石油贸易商,商务部回应
环球时报 2025-10-23
欧盟第19轮对俄制裁列单中国企业 商务部回应
中国新闻网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