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AI行业新闻的人大概率都经历过这种精神分裂。
前一秒刷到AI实习生日薪4000元的热搜,攥着手机的手都在发抖,连夜搜零基础转AI教程。
下一秒就刷到大厂裁员4.7万人,算法岗占比37%的消息,刚点开的教程页面瞬间失去光泽。
这行业简直像个反复横跳的渣男,一边用高薪抛媚眼,一边用裁员泼冷水。
这AI究竟是是淘金场还是坑人阱,普通人想往里闯得避开哪些坑。
说AI薪资是就业市场的顶流网红没人反对,数据摆出来能惊掉下巴。
现在AI岗月薪下限平均4.7万,上限能冲到7.8万,相当于普通白领大半年的收入。
夸张的是稀缺人才,部分高校应届博士生年薪直接给到200万,还有AI实习生日薪4000元,干一个月比不少人全职工作挣得还多。
国外更狠,Facebook给核心AI人才开1亿美金年薪的传闻不是空穴来风。
用脚想也知道,这钱绝不是随便给的,扎克伯格又不是慈善家,花1亿要么让这人抢回10亿市场,要么让他用技术省出几百个工程师的成本,不然纯属烧钱玩。
只不过可千万别被这些头部案例PUA了,真实职场早就是另一番景象。
2025年大厂裁员名单被扒得底朝天,腾讯、阿里、字节、美团加起来裁了4.7万人,技术序列占了68%,算法岗更是重灾区,占技术裁员的37%。
以前说35岁危机,现在直接提前到30岁,HR潜台词就是30岁还在写基础代码,要么转管理要么降薪。
讽刺的是薪资倒挂已经蔓延到文理领域。
字节给学虚拟人内容策划的应届生开22k×16薪,隔壁做算法的老博士反而只拿18k×14薪,还被嫌年龄偏大。
智联招聘的数据更直白,新文科相关AI岗位平均13.8k,传统计算机岗反而12.9k,方向彻底反过来了。
这就形成了诡异的对比:一边是阿里2026秋招计划招7000人,AI岗占比超60%。
百度AI岗占比更超90%,招满4000人。另一边是被裁的技术人员里,41%三个月找不到同薪工作,平均降薪28%。
只能说AI行业的大门,对顶尖人才敞开,对普通选手紧闭。
为啥会出现这种一边抢人一边裁员的矛盾?
核心是AI给就业市场划了道铁幕,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企业招AI人才的逻辑从来没变过,要么创造新价值,要么节省旧成本。
AI工具的核心作用就是替代重复劳动,以前10个人做的编程项目,现在2个人靠AI辅助就能搞定,剩下8个人自然成了多余选项。
可大佬们从来不直说,承认AI是来替代人力的,容易引发焦虑这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这道铁幕把人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造幕者,就是能突破技术边界的顶尖人才,比如能研发新算法、解决别人搞不定的难题的人,他们的收入只会打着滚上涨,属于站在铁幕顶端的赢家。
第二类是守幕者,比如懂AI的伦理设计师、文化算法工程师,腾讯向善设计中心招这类人开18k×16薪,要求会Python还得是哲学、社会学专业,他们能补AI的短板,不会被轻易替代。
最惨的是第三类幕后人,只会做数据标注、调现成模型这种基础工作,AI工具一升级,他们最先被踢出局。
就像工厂里被自动化设备取代的流水线工人,不是不努力,是岗位本身已经被技术重构了。
有人抬杠说AI再厉害也得人操作,这话没毛病但没说到点上。
关键不是要不要人,是要什么样的人。
以前懂点代码就能进AI圈,现在不仅要专业硬,还得有实际项目经验,甚至得懂跨领域知识。
北京、杭州把文科算法师写进紧缺人才目录,落户买房给经费,就是因为纯理科生能做算法,却做不到让算法不讨厌。
说白了,AI不是要消灭工作,是要淘汰可替代的工作。
就像机械化时代淘汰了马车夫,催生了司机。
现在AI淘汰基础代码工,冒出了数字策展人、伦理设计师这些新岗位。
铁幕的本质,是技术在逼着人往不可替代的方向走。
看清了真相,普通人该怎么应对?
先把那些害人的成功学鸡汤扔了再说。
第一个要踩碎的就是追热门专业的执念。
张雪峰五年前还大力鼓吹报土木,现在形势早就天翻地覆。
30年前行业周期是30年,现在5到10年就变天,现在看AI火报了相关专业,四年后毕业说不定岗位需求早换了,这不是刻舟求剑是什么?
教育部都看不过去了,2025年紧急批了理工加管理双学位试点,清华、上海交大首批招生,就是想给纯技术人续命。
麦肯锡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中国区新晋副董事里,纯理科背景从2020年的55%掉到31%,心理学加数据分析、社会学+AI产品这类复合背景冲到42%。
趋势已经很明显,单一技能的红利早没了。
第二个要抛弃的是终身学习就能逆袭的幻想。
这话对了一半,学习能力是基础,天赋才是天花板。
就像练短跑,没天生爆发力,练一辈子也进不了西城区高中代表队,更别说跟博尔特比。
AI领域也一样,有人看复杂模型一眼就懂,有人对着基础算法琢磨半年还迷糊,这就是天赋差距。
上海交大跟踪过修人工智能加人文微专业的学生,五年后年薪中位数37万,比纯文科生高54%,晋升管理岗的比例翻倍。
这前提是他们本身就对技术和人文的结合有敏感度,不是光靠死学就能达成的。
最坑人的还是1万小时成专家的说法。
多少人在基础代码岗熬了一万小时,最后发现不仅没成专家,还错过了转复合型岗位的机会,反而陷入越努力越迷茫的死循环。
被裁的技术人员里,不少都是这类努力错方向的人。
第三个要想通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要挤AI赛道。央企青年英才名单里,60%是理工本科加上管理、法律、金融硕士的复合学历,中国宝武、国家电网都在重点培养懂技术的文科生。
这说明机会不一定在纯AI领域,把AI和自己的天赋结合才是正途。
要是天生对算法敏感,能快速啃下复杂模型,那沉下心深耕技术,说不定能成为拿高薪的顶尖人才。
要是更擅长人文社科,那就学个Python、SQL,往伦理设计、文化算法方向靠,照样能拿高薪。
如果是没有技术也没有天赋的那类人,还不愿跨界学习,那就别硬卷,毕竟不是只有进大厂拿高薪才叫成功。
最后得解决那个核心疑问,既然AI要替代岗位,为啥还要花大力气发展?
央行降息、股市提振,本质都是给AI产业输血,银行更是直接间接给钱,24家银行上半年人均月薪3.02万,招行都到5.05万了,这钱其实都跟AI产业链挂钩。
用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一解释就通了,AI解决的是生产问题,能让社会总产品变多。
只要产品总量增加,哪怕货币工资降了,实际能买到的东西也会变多。
比如以前一个月5000元买200斤肉,现在1000元能买300斤,生活质量反而提升了。
至于失业后没收入的问题,其实早有解决思路,只是大家没往分配机制上想。
1995年实施双休、近年限制加班、增加节假日,这些都不是单纯让大家休息,本质是在分配工作机会。德国甚至对加班罚款,就是怕有人占着岗位不让别人干活。
等AI真的大规模替代人力,无非两种结果。
要么催生新岗位,现在拍段子给全网看,未来可能有人专门现场为你表演。
现在自己剥小龙虾,未来有人给你剥好摆成花样,精细服务岗位会井喷。
要么就缩短工作时间,大家轮着干活,把机会匀给所有人。这两种情况都是经济学上的均衡状态,不用担心没活路。
所以别再纠结AI是好是坏了,它就是个技术工具,不是造富神话,也不是失业元凶。
真正决定你处境的,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有技术天赋就深耕研发,懂人文就跨界结合,实在没天赋就享受生活。
要知道无论行业再怎么变,找到自身价值才是硬道理。
当看见别人拿着百万年薪焦虑的时候,不如先看清自己的优势在哪。
不管是在AI领域搞创新,还是在其他行业做擅长的事,能站稳脚跟的都是赢家。
至于那些遥不可及的高薪神话,看看就行,别真把自己卷进去。